国庆陇东之行,领略黄土高原风土人情。五天行摄,可谓运气佳极,黄土塬上的婚丧嫁娶唱大戏都让我们碰个正着。十月五日中午,我们到达甘肃环县曲子乡(因民歌盛行而得名),正遇物资交流大会。在西北各地举办物资交流大会,“请戏”是必不可少的,没了戏就没了味。“请戏”自然是要请大秦腔的。
秦腔因陕西简称为秦而得名。又名“秦声”、“乱弹”、“梆子腔”,民间俗称“大戏”。经秦、汉、隋、唐、宋、元、明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主要流行于西北各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二千七百四十八本,所保留的剧目达七百多个,为各剧种之首。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路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秦腔流传十分广泛,盛行于陕西的关中、商洛、汉中等地。流行区域西抵陇州,东至潼关,北达榆林,南不过宁强。向外曾流行至京、津、冀、鲁、豫、皖、浙、赣、湘、鄂、粤、桂、川、滇、青、宁、新、藏等省区。一九四九年后还传至台湾。域外远达吉尔吉斯共和国。
进入曲子乡政府所在地,小商小贩挤满了街道,就连我们的摩托也是难以行进。那粗旷高亢的秦声在曲子上空嘹亮的“吼”着。小时候就已熟悉了的秦腔,对行走在曲子街道的我们依具极强的磁力。我们急切地遁声寻去,戏楼坐落在一处台阶的小院里,看戏的人不多,不到一百人吧,都是上了岁数的老人,他们依然陶醉在千年的大秦腔中而津津有味。看戏在品戏味,听唱腔,看板路,听秋风落叶溪水潺潺,看吹胡子瞪眼睛甩袖子......其实,古人看戏那才叫看呢,顶级的:喝茶看戏,品茶品戏,茶在戏中,戏在茶中,人在戏前,心在世间。今天,年轻人都不看戏了,他们浮躁地“没工夫看”,也不会看。
慨叹,如此积淀深厚、影响之大、流行之广的大秦腔,今天却疲软的硬气不起来,已有多少个戏班剧团解散或举步维艰难以为继......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原有的农耕文明架构下的许多文化形态和方式都在迅速瓦解和消亡。风靡全球的商业性的强势流行文化,正在猛烈地冲击世界各民族——也包括我们民族的文化。在这种全球化的飓风中,首当其冲处于消解过程的是传统的民间文化。这是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有识之士疾呼,后继无人承传是个问题。其实,后继无人承看也是个问题!
没有办法,那就暂且让这千年大秦腔陶醉古稀人吧!(林生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