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本报报道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今年首次以一本成绩招录了一批“特殊”学生,他们以“秦腔编剧”为未来发展方向。这个“秦腔编剧专业”也使秦腔成为我国戏剧界第四个拥有本科教育的剧种。

而对于这一举动,秦腔业界的态度如何?他们是褒是贬?本报昨日采访了一线秦腔明星、一级秦腔编剧和正在一线培养未来秦腔表演者的省艺校。

一线演员不要“话剧+唱”的剧本

作为一线的秦腔表演者,又是梅花奖得主,李小锋多年来的演出以传统剧目为主,这位秦腔的第一个中国戏曲学院表演专业研究生,对于“好剧本”非常渴求。

据了解,现在在编剧圈里会出现能看不能唱的剧本,中国戏曲学院有老师就对学生说,戏曲剧本和影视剧本绝对不能混为一谈,在写剧本的时候,就要能想到演员的上台下台,如何调度,念白如何讲等问题,不是仅有剧本就行得通。

李小锋说:“作为一线演员,我们渴望新剧本,听到这个专业,我很高兴。但作为演员,剧本靠我们演出来,所以我们必须提出我们的要求——就是一定要符合戏曲艺术要求的剧本,不要案头刊物,不要‘话剧+唱’这种模式的剧本,看起来就是个话剧的本子,只不过过程中,秦腔唱了一部分。”

据李小锋说,他们之前也尝试过新剧本,费了很大的劲儿,可演出来观众觉得和他们生活离得很远,唱段也很难流传下来。“特别希望年轻的编剧们,能先学好传统戏曲的基础,了解到传统戏曲唱段的美,通读了传统剧本,才能创造出新的。如果仅仅认为这和影视编剧没什么差别,只需要在案头写写文字,那就不可能写出好剧本。”

一线老师年轻演员和年轻编剧要融合

陕西省艺校一直致力于培养秦腔苗子,之前还有台湾大学的女孩专门到艺校学秦腔,老师张卜武对于这个编剧新专业直喊好。“传统的剧目,都有固有的模式,但是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我们需要发展,现在缺少年轻观众,更需要这些年轻的编剧们和我们年轻的演员多交流,多融合,能够撞出一些火花来。年轻人写的戏,年轻人演的戏,可能年轻观众在接受上更容易一些。”

不过张卜武也告诉记者,据他了解,现在有不少剧本都是作家写的,所以如果要用,还得秦腔专业的人去改一下,因此在教学的时候,他们很少会用新剧本,给学生们教基础,在教学中,依然是传统经典戏为主导。

一级编剧担心能出来几个

1985年,在西北大学戏剧文学专修班里,有过三十多个学生,他们中有话剧《郭双印连他乡党》的编剧王真,也有现在戏曲研究院的编剧,党小黄就是一个。“我们1987毕业,后来好像也没再办过这个班,但这三十多个学生中,最后真正写剧本的也就三四个人,写秦腔的更少。”

党小黄告诉记者,现在戏曲研究院有专业的编剧六个人,剩下“省艺研所”“京剧团”等单位也有个别专业的编剧都在做编剧工作。“很多老编剧都退休了,虽然也在写,但写得少了,再就是大量的业余秦腔编剧,很多县里的爱好者,每个月我们院里都会收到业余秦腔编剧投来的二三十份剧本,但水平层次不一,大部分不能使用。所以编剧数量很紧。”

因此,对于这样一个专业,一级编剧党小黄很高兴,也担心,他害怕就像他们当年专修班一样,“这个行业不容易,没有磨炼,不好掌握,又难,就像中文系能出几个作家一样,不知道秦腔编剧专业能出来几个编剧。”他也很担心这些学生的就业,“刚毕业他们很难马上出好作品,但现在剧团也不会养闲人,所以他们未来的路还有很多未知数。”

虽然如此,但党小黄还是很乐观地对记者说:“陕西秦腔编剧最大的问题是年龄都在60岁左右了,所以不管怎样,有这个专业就有机会,哪怕出来一个也好。”(记者 刘慧)

(摘自 《华商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