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谁独步,热泪何滔滔。千秋谁吟唱,步履何摇摇……”日前,伴随着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西安秦腔剧院副总经理兼三意社社长侯红琴的这段唱,历时8年创排的大型新编秦腔历史剧《司马迁》在陕西西安易俗大剧院拉开首演大幕。然而,眼尖的戏迷发现,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不但侯红琴的身影看不见,三意社的一批台柱子演员如薛广民、康亚婵、雷红茹等也都集体“消失”。对舞台上“梅花伴唱、一级龙套”的《司马迁》,人们有太多好奇。

司马迁是陕西籍文化名人,秦腔是陕西最具代表性的舞台艺术形式,对三意社来说,将司马迁搬上秦腔舞台是多年的夙愿。此前,由于缺乏范本以及题材的特殊性,司马迁这个人物虽数次进入秦腔人的视野,但都因为种种原因被搁浅。从2009年起开始创作剧本,到形成初稿、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后八易其稿,秦腔《司马迁》能与观众见面实属不易。该剧讲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梦想的故事。剧本既尊重史实,又运用当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呈现了一个敢于抨击腐朽、忧国忧民的史学家形象。

对这一观众比较熟悉的题材,如何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成为主创团队的着力点。“历史剧不是历史,对戏剧艺术,更重要的是表达主人公在面临抉择时的内心活动。”该剧导演陈强表示,《司马迁》把展示人物内心冲突、知识分子执着的抗争作为表达重点,司马迁面对真理时的抉择、其一生的奋力挣扎感染了诸多观众。西安秦腔剧院董事长兼总经理雍涛介绍,虽然剧名为《司马迁》,但这部剧其实是一出探索性的“双男主”秦腔——司马迁和汉武帝的戏份都很重。“一君一臣,主要体现他们思想、观念、追求上的交锋,通过这两个形象的塑造,展现陕西人骨子里的倔强与执着。”雍涛说。

除了演员的精彩演绎,该剧的唱腔以及朴素又大气的舞美设计也令不少观众赞赏有加。考虑到《司马迁》中有大量宫廷场景,此次音乐编排大胆融入了交响乐元素,展现宫廷生活的大气、壮阔。舞美部分则回归戏剧本体,充分运用戏曲在同一场景下不借助灯光、道具同时表现不同情景的“间而不离”的手法。

自8月31日开始,《司马迁》首轮登台便让观众备感亲切。几天的演出,剧场内座无虚席,剧场外一票难求。故而,原定连演5场的《司马迁》不得不于9月5日晚加演一场,满足戏迷的呼声。

“面对御史杜周的威逼利诱,要在宫刑和屈从之中做出选择,司马迁的心理斗争可想而知。此时,饰演司马迁的两位演员分别运用了不同的戏曲程式,一个用梢子(头发),一个用髯口(胡子),所用虽有不同,但都表现出了司马迁内心的煎熬。”一位连续两个晚上观看演出的资深戏迷分析,“这两组演员不是通常所说的A强B弱,而是实力不相上下的两组中青年演员,让人欣慰。”

这也正是该剧令人称奇之处。凡是剧中戏份较重的人物,以往三意社挑大梁的演员此次全部让位,把舞台交给了年轻的后生,所以这部戏也称为青春版《司马迁》。这个阵容改变了戏曲看名家、赏名角的观演习惯,然而连续多晚不断涌入的观众还是将易俗大剧院的1300多个座位坐了个满满当当。三意社坚持出人出戏, 排练时,老演员为青年演员示范动作,演出时,他们或跑龙套或加入伴唱队伍甘当绿叶。“名演员主动让台,这一点着实不易。”一位秦腔界人士表示,这部戏就是在传帮带,这种做法值得肯定。两组年轻演员的表现总体来说没有辜负众望,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侯红琴也表示,《司马迁》是三意社近年来投入精力最大的一部戏,通过这部戏的排演,大大提升了演职人员的创作积极性和凝聚力,让人看到了秦腔传承的力量。

此外,《司马迁》的主创团队也是全陕阵容,从编剧、导演、演员到舞美设计,均为陕西人。创排期间,剧组人员多次前往司马迁的家乡陕西韩城采风,秦腔人正在用陕西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式讲述陕西故事、传递陕西的人文情怀。

秦腔历史剧《司马迁》剧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