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身在厦门,但为了能够唱上几句秦腔,家住海沧的赵桂秦阿姨每年都要两次飞回陕西渭南参加民间剧团。这一坚持就是18个年头,来回的旅程费用都花了好几万元。

“十七八岁开始学秦腔,要是一年不唱个个把月,很难受的。”昨日导报记者采访了“秦腔”迷赵阿姨,她今年56岁了,精神状态特别好。一提到秦腔,她就马上来了段精彩的表演。

赵阿姨开唱的是 《铡美案》的公主,其声音清澈醇亮,韵味十足,“我大部分唱花旦或者一些公主类的角色,比较欢快些”。赵阿姨还会唱很多段子,如《窦娥冤》、《周仁回府》、《赵氏孤儿》等。

不仅秦腔唱得好,对于理论,赵阿姨讲起来也是一套一套的。她说,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发端于周秦,盛行于明清,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秦腔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作为地方戏,在一些节庆、婚庆、祝寿等场合,大家都会唱段秦腔助兴的。”赵阿姨笑说自己也是这样耳濡目染喜欢上的,而且还请了老师过来教。开始学的时候,赵阿姨可认真了,白天练、晚上练,甚至连做事情都走神了,还经常练到声音沙哑。

经过多年的努力,赵阿姨练成了一副 “金嗓子”,声音干净、漂亮,曾经在陕西老家的社区业余选手比赛中获得二等奖。“除了秦腔,我红歌也能唱,今年在海沧老年大学唱《绣金匾》还得了第一名哦。”赵阿姨骄傲地说。

不过谈到每年要远赴老家去参加剧团献唱,赵阿姨一脸无奈。“不唱我就难受,但在厦门这边,我就没遇到个秦腔票友,也没有遇到能够拉秦腔板胡的人。”赵阿姨解释说,她主要在于唱,而唱秦腔一定要有板胡配合,不然就没有感觉。赵阿姨笑说,希望能够找到能拉秦腔板胡的,这样她就可以不要那么辛苦,来回打“飞的”奔波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