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麟囊》是京剧程派名剧,我在CCTV11上欣赏过张火丁的表演。甘肃省秦剧团将它移植为秦腔,与观众见面后网上好评如潮。据有关媒体报道,著名戏剧家张颖称赞“剧本改得好、导演导得好、演员演得好、舞台呈现也好”;原中国剧协书记处书记、著名剧作家、戏剧评论家齐致翔说“甘肃移植的秦腔《锁麟囊》在剧本的改编、导演的创作、整个舞台的呈现方面还有青年演员的表演上都不但不比京剧差,而且在某些方面甚至是超过京剧。所起到的学术价值要比艺术价值多得多。”“红楼剑客”在他的博客中撰文说:“《锁麟囊》是京剧经典剧目,偶虹翁公专为程砚秋大师量身打造。程派艺术的细腻、沉韵、低吟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但因为是经典,近八十年来京剧界也无人动笔修改此剧。而实际上以新时代的眼光看,已经有许多不能忍耐之拖沓与繁冗。”“秦腔版《锁麟囊》在人物取舍方面做足了功夫。丑角人物仅留两个串场的傧相和彩旦碧玉,胡婆、卢胜筹、周庭训、舍粥家人(改为薛良)等一概取消。”“秦腔版的《锁麟囊》情节较京剧更为紧凑。”
欣赏了秦腔《锁麟囊》,我的感觉是演员们的表演确实非常不错,但在编剧和导演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够细腻之处,下面漫谈一二,希望这部“太岁头上动土”的移植剧能够更加完美。

首先,诚如上面所引“红楼剑客”所言,秦腔《锁麟囊》去掉了两位女主人公薛湘灵、赵守贞的丈夫周庭训、卢胜筹,虽然这样剧情真的“更为紧凑”了,但却留下了许多不细腻甚至不合理之处。如:1.全剧结尾薛湘灵一家的“团圆”,京剧中有周庭训看到在卢府为奴的妻子身着贵夫人衣着而生疑的情节,秦腔没有了周庭训,薛湘灵只与她的母亲和儿子“团圆”,这样的“团圆”对一个出嫁多年、有八岁儿子的女人来讲,似乎让人觉得缺少了一些什么。2.京剧中卢胜筹赵守贞夫妻双双出场,后来又是卢胜筹领来了薛湘灵的家人;秦腔中薛湘灵来到卢府这一场是赵守贞一个人出场,结尾“大团圆”时忽然与剧情毫无关系地出现了赵守贞的父亲赵禄寒与女儿站到一起,这个场景实在是太经不起推敲了。3.剧中赵守贞的三次“薛妈转来”,京剧中赵守贞第三次叫“薛妈转来”后,卢胜筹也嫌她啰嗦,就替她把前两次的嘱咐再说了一遍,可赵守贞这次说的是“唯有那东角朱楼万万不可上去”,卢胜筹便说“这倒是个要紧的事”,这样既充满了谐趣,又留足了悬念,秦腔中没有了卢胜筹,只有赵守贞毫无变化的三次“薛妈转来”,上面两个方面的艺术效果便都没有了。4.京剧中借两个舍粥的义工讲了卢员外没有说动其他的富户就自己一人为难民舍粥的事,这其实表现了薛湘灵的乐善好施就像接力棒一样已经被卢胜筹给接过来了,全剧主题借此表现得更鲜明、更突出,秦腔没有了卢员外,也没有了舍粥人,也就没有了这个主题而只剩了“好心终得好报”这一点,这样全剧的主题也就显得有些单薄了。

其次,秦腔在其他一些人物语言、人物塑造以及舞台艺术设计上也有一些不合情理或互相矛盾之处。如:1.在“入洞房”和“薛湘灵回娘家”之间有两个傧相的一段戏,小傧相听老傧相说薛大小姐的孩子都已八岁了,就说:“就这一转眼的功夫,她的孩子已经八岁了?”老傧相说:“戏台上就这么一回事呀!”——剧中的两个人物在舞台上怎么好像跑到台下站到观众的角度说起话来了?这未免太不“遵守纪律”了吧?2.发大水后,老傧相说薛家门前的石狮子都被水冲跑了,门楼子也叫水给冲塌了,小傧相便问:“那薛家的大小姐和小少爷呢?”这一问,似乎薛湘灵和她的儿子一直就住在薛家似的,但剧中薛湘灵是带着儿子在回娘家的路上被水冲散的,这不互相矛盾了吗?3.“朱楼找球”一场,京剧是将锁麟囊供在案上,薛湘灵看到后将它托在手上唱起了“手托囊悲往事珠泪难忍”,秦腔同样唱的是这句唱词,锁麟囊却被夸张地放大几十倍之后高高地悬挂在舞台上空,这么大、这么高,“手托囊”根本就无从说起。4.秦腔将薛湘灵的丫鬟梅香塑造成了一个邪恶人物,编剧的意图也许是为了形成对比吧,但推究起来,这却是有损薛湘灵的形象的。全剧的核心情节是薛湘灵路遇贫穷倾囊相助,好人最后得到了好报。薛湘灵既然有这样美好的品行,自幼跟着她的梅香怎么就没受到一点点的潜移默化呢?这薛湘灵的“教育”也未免太失败了吧?

另外,秦腔为了情节的“紧凑”删掉了原剧中的许多人物和内容,却又加进去了一些完全游离于剧情之外的东西。如纯舞蹈的一个序幕,贯穿于全剧的伴唱,都给人一种为排场而排场的感觉。特别是第一场未结束就伴唱起了“春秋亭,锁麟囊,佳话几度入宫商”,似乎有点“节目预告”的味道。还有,秦腔有的地方的语言修改也远不如京剧原剧。如“赠囊”一场,赵禄寒问薛湘灵的姓名,梅香刚说了“我家小姐姓薛”就被薛湘灵打断,京剧中薛湘灵说的是“漂母饭信非为报也”,秦腔改成了“相赠此囊非为报也”。“ 漂母饭信非为报也”八个字,其文雅的语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相得益彰,同时也能表现出薛湘灵的文化修养。秦腔的“相赠此囊非为报也”,文雅的语言背后却没有了相应的文化内涵,于是这文绉绉的语言也就显得有些别扭了。为什么要改掉“漂母饭信”的典故呢?难道怕秦腔的观众吃不透这个典故不成?

总之,《锁麟囊》的京剧原剧与移植的秦腔版相比较,我觉得秦腔在“细腻”这方面还有很多文章需要去做。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