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侧记

“人说秦调首唱是秦始皇,上下二千年,吼成大秦腔,千古秦音人传唱,古调独弹梅花香……”近日,2005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励小捷,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董伟、副书记季国平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戏剧专家和兰州市数千名观众参加了艺术节开幕式。在满天烟花、遍地火树的辉映下,由《千古秦音》、《梅花丽影》、《古调独弹》、《盛世梨园》4个篇章组成的大型文艺演出《大河秦声》,将古老的戏曲艺术和现代的审美观念融为一体,以独特的构思、精巧的编排、浓郁的特色、磅礴的气势,把魅力无穷的秦音秦声秦腔秦韵吼得山摇地动,把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艺术文化演绎得酣畅淋漓。
秦腔又名乱弹,起源于甘肃,流行于西北地区,是我国戏曲的古老剧种之一,迄今已延续400余年,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唱腔高亢激越,其表演朴实粗犷,其剧目丰富多彩,其人才俊杰辈出,对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等产生过重大影响。1924年,鲁迅先生在观看“易俗社”的演出后,曾挥毫写下“古调独弹”的题词,给秦腔以高度评价。2001年,中国剧协与西北五省区共同创办了中国秦腔艺术节,两年一届,曾先后在陕西和甘肃举办。本届更名为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由中国剧协、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文联、兰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甘肃省剧协、兰州市文化出版局、兰州市秦剧团承办。
来自陕、甘、宁、青10个剧团的800余名戏剧工作者共演出了16台剧目,其中有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新编历史剧《杜甫》和《雀台歌女》,西宁市秦剧团的现代戏《母亲》,固原市秦剧团的现代眉户剧《走出大山》,银川市秦剧团的近代戏《死水微澜》,兰州市秦剧团的连台本戏《梁宫秘史》(中本)、青春版《荆钗记》,甘肃省陇剧院的近代戏《死水微澜》,甘肃省京剧团的现代戏《鸡毛信》,天水市秦剧团的现代戏《山里红》以及6台折子戏。这些剧目,绝大部分都是近两年新创或移植的,充分展示了秦腔艺术的深厚底蕴和发展潜力,展示了西北地区戏剧家的精湛艺术和敬业精神。
为了体现“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宗旨,艺术节期间还举办了三项活动,一是在近水广场开设戏曲剧场,由专业和业余团体演出戏剧、歌舞和器乐节目,共有13万人次观看了演出;二是在黄河岸边举办“千古秦韵”秦腔艺术展,用40个展板全方位地展示了秦腔的历史、文学、经典剧目、乐器、著名艺人、舞美、技艺;三是召开专家评论会,对演出剧目进行认真讨论,为秦腔艺术的发展献计献策。中国剧协顾问薛若琳认为,戏曲艺术主要不是剧作家、导演的艺术,而是演员的艺术,本届秦腔艺术节再次证明了这一点。董伟认为,本届秦腔艺术节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评奖与评论相结合,改变了重评奖、轻评论的倾向;二是继承与发展相结合,不仅大力继承传统,而且努力超越传统的局限性;三是专业与业余相结合,既在剧场商演,也在广场义演,让更多的群众领略到了优秀的戏剧文化,并直接参与演出;四是演员与观众相结合。季国平则为西北人民对秦腔的热爱感慨不已,表示要继续办好秦腔艺术节。
经过评选,《杜甫》、《梁宫秘史》、《山里红》、《走出大山》获得优秀剧目奖,《杜甫》获得导演奖,《雀台歌女》获得音乐奖,李东桥、柳萍、张兰秦、王新仓、任小蕾、屈巧哲、张小琴、窦凤霞、张晓琴、袁丫丫、梁少琴等16名演员获得优秀表演奖。闭幕式上,中国剧协授予兰州市“秦腔发展基地”的称号,并决定将兰州作为秦腔艺术节的常设地,每三年举办一次。(余言)

(摘自 《中国艺术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