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是全国知名的“戏曲之乡”。据考证,南阳不仅有土生土长的曲剧、宛梆、越调,还有外来的秦腔、京剧、川剧、花鼓戏等,活跃在南阳的戏剧种类不下20种。尤其是曲剧,自古在南阳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那委婉动听的大调曲子,被誉为“勾魂曲”,不知使多少人如醉如痴。村街里巷,男女老幼,谁人不能哼出几句曲子腔?哪个不能如数家珍般道上几出剧目?南阳曲剧,不仅见证着秀美宛城的悠悠岁月,也在这座古城上空飘荡着一阵阵妙韵清香……

这天下午,我们驱车赶往南阳,专程拜访南阳曲剧艺术中心主任庞雅敏。这个有着黝黑脸膛、挺拔身板的汉子,说到曲剧,话匣子一下打开,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出身世家,从小结下不解缘

“我从小在剧团院里长大,长辈们叫我‘黑娃’,同辈的叫‘老黑’、‘黑哥’,就任剧团团长后,学生们一律喊我‘老师’,叫我团长反而显得生分。”庞雅敏开门见山、快人快语。

1963年,庞雅敏出生在曲剧团大院里,父亲是南阳曲剧界著名鼓师庞彩泉,母亲则是主工小生的曲剧演员李梅荣。打记事起,小雅敏就跟着剧团四处演出,父母在台上,他就坐在舞台一侧观看。9岁时,他就开始随着父亲学打小锣。

雅敏是个懂事又用功的孩子。每天清晨天不亮,他就早早起床,来到白河岸边练习基本功,一个多小时后径直到学校上学,所以他的书包里除了书本外,总有一面小锣和锣板。

庞雅敏天资聪慧,加上父亲的指导和自己的刻苦,不到一年,小锣就打得当当响。此时剧团恰好缺这个行当,学校放假时他就会跟着剧团补缺。 1976年,南阳地区曲剧团招人,因带招工指标,报考者趋之若鹜,几场考试下来,结果乐队只录取了庞雅敏一人。从此,庞雅敏与父亲一起坐在乐队席上,同台伴奏,走南闯北。记得一次演出现代曲剧《江姐》,开演前,不少观众趴在乐池边上看乐队调音,发现一个小孩也坐在那里,就好奇地议论:“这孩子这么小就能打锣,长大了可不得了!”

打小锣得心应手后,庞雅敏并不满足,又盯上了父亲手中舞动的鼓条,着了迷般练习打鼓,梦想着也像父亲那样,成为乐队的核心。那时,养成多年练功习惯的他,仍早早起床,怕鼓声影响别人休息,就轻车熟路地翻墙进入市文化宫,一练就是两个小时,不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一天不落,从不懈怠。他说,我练功有瘾,一天不练,浑身难受,如果有外出演出任务,早晨没练,散罢戏也一定补回来。因为我记住了父亲说的“三日不唱口生,三日不练手生”,要想学到真本领,要想练得真功夫,就得天天练,并为此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1981年,他以扎实的基本功考入南阳地区戏校,带资深造,为期四年。

四年的系统学习,庞雅敏除学习音乐理论、乐理及和声外,还和演员班一起上“曲剧调门”、“唱念”课,将100多个曲剧调门熟练掌握,不仅会打,还会唱,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毕业回团不久,便如愿坐在了司鼓席上。孙丙辛老师的《盘夫索夫》是庞雅敏的处女作,从生活排练到彩排他全程参与,全剧的曲谱、调度、台词都烂熟于心,演出时可不看谱子而全神贯注于舞台上演员的一举一动,配合十分默契。他过硬的真功夫和应对自如的临场发挥,赢得了团领导和老师们的高度认可,一举获得成功。从此,孙丙辛、胡希华等曲剧名家的剧目,包括剧团参加重大赛事的演出,都由他操刀,从而确立了他在乐队中的领衔地位。

众所周知,在戏曲演出中,司鼓是全剧的总指挥,从他挥动两根鼓条开始,演出的节奏快慢,演员的情绪把握、出将入相,舞台的灯启灯暗、幕起幕落等等,都在司鼓掌控之中。由此可以断定,一个剧团的演出质量如何,与司鼓的专业水平和驾驭能力有直接关系。南阳市曲剧团的演出之所以闻名遐迩,颇受欢迎,与孜孜以求的年轻鼓师庞雅敏断然不可分开。

由于对曲剧调门的掌握,对演员自然条件和演唱风格的熟悉,庞雅敏一边打鼓,一边钻研曲剧唱腔设计,并参与创作了多部大戏和唱段,如脍炙人口的《李豁子离婚》系列、《奇婚记》等剧目的唱腔设计,都有庞雅敏付出的心血。直至今天,有老同志还风趣地说:“当年培养你,是让你搞音乐设计的,谁让你当团长呢?”

几年后,随着“舶来品”的引进,爵士鼓渐渐进入了庞雅敏的视线,他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这新颖气派的“大家伙”。通过勤学苦练,加上触类旁通,他很快就掌握爵士鼓的演奏技法。那时,脑后留着“马尾辫”的庞雅敏成为时尚音乐的代言人,成为青年们追逐的偶像,这也为他以后的深圳之行埋下了伏笔。

怀揣鼓锤,只身一人闯深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戏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随着文化选择多元化格局的形成,青年一代的文化需求发生了变化,戏曲观众在急剧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误读,单一以大幅度削减专业艺术院团经费的方式来对待,致使剧团经济状况捉襟见肘、举步维艰,南阳市曲剧团也不例外。

1992年初,无奈的庞雅敏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只身南下来到深圳。面对人头攒动的大都市,他只有先求生存再图发展。找了几天工作,他终于在一家外资制版公司谋了个业务员的差事,同时又在一家歌舞厅担任爵士鼓手。白天,他大街小巷地跑业务,晚上,到歌舞厅打鼓。那时,他对初登大陆的国际通用鼓谱不熟悉,只好凭着自己深厚的乐理知识去摸索。他想,尽管困难重重,可既然来了,就得干出点样子,决不能退缩。

就这样,庞雅敏在深圳打拼了10年。他凭借南阳人惯有的执著和真诚,凭借在剧团历练的吃苦耐劳精神,凭借精湛的鼓艺,赢得了大家的尊重。1997年,他接手了一家酒店,自己当上了老板,经营取得成功。而在深圳娱乐界,“河南鼓手阿敏”的名号更加响亮,在深圳文化管理部门每年对歌舞厅乐手从业人员考试中,庞雅敏成为为数不多的“免试”人员。期间,很多遇到困难的河南老乡慕名前去找他,他总是热情接待,帮助他们联系工作,不少人因此在深圳得以发展。

2002年,随着祖父祖母年事已高,常年奔波的父亲身体也出现了状况,庞雅敏告别深圳回到了家乡,回到了南阳艺校。

“没有打过工的经历,绝对体会不到打工仔的艰辛。”提起那段往事,时隔多年,庞雅敏仍然动情。也正是有了这段丰富多彩但充满艰辛的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和敬业精神,使他由当年的青涩小伙变成了如今果敢刚毅的铮铮铁汉,也为今天带团打下了基础——再大的困难也不会被吓倒!

临危受命,风生水起创佳绩

2008年新年伊始,南阳艺校教务科副科长庞雅敏忙得不亦乐乎。因为他分管着艺校“戏曲”、“舞蹈”、“声乐”、“器乐”四个龙头专业,学生多,分量重;同时,他又负责承办南阳市宣传文化系统的春节晚会,正秣马厉兵,紧张排练。

此时,本应处在演出旺季的南阳市曲剧团却门可罗雀、冷冷清清。原来,由于诸多原因,曲剧团已无力支付人员工资,停止办公,处于瘫痪状态。演职员工为了生存各找门路,有的支起了小吃摊,打烧饼卖稀饭,有的上街跑“摩的”、唱茶社。面对这种情况,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决定,立刻选派得力干部组建新一届班子,使剧团工作尽快恢复正常。

经慎重考察,熟悉剧团工作,深谙艺术规律,年富力强的庞雅敏最终被确定为不二人选。1月7日,南阳市文化局领导约谈庞雅敏,向他宣布了局党委的决定:“临危受命,手续不转,待遇不变,工作时限一年。”

从文化局出来,庞雅敏内心五味杂陈。自己从小在剧团长大,与团里的老少爷们儿有着深厚感情,曾经兴旺的剧团,如今一片萧杀破败,着实让人心疼。可谁都知道,“宁领千军万马,不领吹吹打打。”剧团工作有着其他行业难以比拟的特殊性,要想搞好,一个字:难!

南阳市曲剧团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曾经排演了近300出大戏,涌现出一大批深受群众欢迎的表演艺术家。1960年,该团进京演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观看了曲剧《阎家滩》,给予高度评价;1998年,《阎家滩》被搬上银幕,并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2002年9月,他们新排的现代戏《惊蛰》在河南省第九届戏剧大赛中获得演出一等奖和编剧、导演、表演等14项奖励,并成功参加在北京举办的“河南·长安戏曲展演周”而享誉首都;2004年9月,该剧代表河南省参加中国第七届艺术节,一举荣获“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奖”、“文华舞美设计奖”、“文华表演奖”、“观众最喜爱的演员奖”等五项国家级大奖,实现了南阳戏曲历史上的突破。“既然人家能干好,我为什么不能?关键是不玩花架子要实干!只要横下一条心,努力开拓生存空间,就一定能找到一条出路。”庞雅敏暗下决心。

三天后的1月10日,庞雅敏走马上任。

看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庞雅敏原本准备了一肚子的话此时却难以表达,脱口而出的是:“曲剧团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对曲剧团的感情不亚于大家,曲剧团的儿子回来了,我一定好好干,请大家支持我!”话音未落,他和全场人员都已是满眼泪花。

接着,他宣布,从明天起,全体人员9点集合,正式上班。

“人心都是肉长的”。庞雅敏对事业的执着,对同志们的真诚,深深打动着演职员们。短短几天,剧团院里又响起了委婉动听的曲胡声。很快,剧团恢复了正常演出,内部管理、剧目排练、市场开拓等各项工作也齐头并进步入正轨。

不久,面对演职员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庞雅敏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艺术家更有尊严的工作和生活?

这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命题!

这个命题充分体现出庞雅敏对艺术的虔诚,对艺术家的尊重,对全团老少爷们的殷殷深情,立刻在剧团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几年来,庞雅敏和他的伙伴们呕心沥血、团结拼搏,用实际行动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

——从2008年1月上任起,全团正式演职员工的工资标准由原来套改前的70%变为套改后的100%,足额发放,学员和聘用人员的收入也大幅提高。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外出演出期间,伙食费由剧团承担,并特聘专业厨师,购置专业厨具,保证大家吃得饱、吃得好;住宿全部安排快捷酒店或宾馆,彻底结束了几十年来背行李、住学校、住农家的历史,为演职员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积极筹措资金,改善演出设备和舞台装置,更新灯光、音响、服装、乐器,将道具箱全部更换为轻便美观的航空箱,并投资85万元新购一辆大巴车。焕然一新的装备和演出条件,不仅提高了演出质量,而且增强了演职员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加强艺术创作,打造精品剧目,扩大社会影响。2012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的宣传,剧团推出了大型现代戏《丹江魂》,用真实的故事、独特的视角,讲述了库区移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情怀,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14年,又紧扣地域文化特色,倾力打造了大型古装风情剧《卧龙情缘》,塑造了诸葛亮在追求爱情时摒弃表象美、追求心灵美的艺术形象。该剧在河南省第十三届戏剧大赛中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荣获“优秀新剧目奖”和多项单项奖;

——加强青年演员培养,形成梯次结构人才格局,使剧团发展充满后劲。剧团每年选派多批业务人员外出观摩学习,外请专家来团授课指导,由剧团出资鼓励支持演员、演奏员参加各类赛事,努力为演职员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2013年4月,剧团整体划转为南阳曲剧艺术中心后,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庞雅敏未雨绸缪,与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洽谈,联合招录20名优秀学员到该院委培,为期5年。如今,这批孩子在学院接受正规训练,成绩喜人。待他们学成归来,将为南阳曲剧艺术中心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2016年6月,在“河南曲剧九十年优秀剧目展演系列活动——第二届曲剧十大新秀”评选中,他们选派陈大爽、符龙、李小雨三名青年演员参赛并全部当选,在曲剧界引起轰动……

多年来,庞雅敏率领一班人拼搏进取,在每年仅工资缺口就高达百万余元的困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得到党和政府的肯定和支持。2014年4月,他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4年12月被河南省委宣传部授予“欢乐中原先进个人”;2015年被评为全省文化系统“德艺标兵”;2016年元月被增补为南阳市政协委员……

面对这些成绩,庞雅敏由衷地说:“千万别说我这个团长干得好,干得再好我也不会印钱。如果没有上级领导和文化局党委的大力支持,剧团依然困难重重,寸步难行。”

2016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宣传部长刘奇葆同志亲临南阳调研,亲切会见了二月河、庞雅敏等南阳文艺界代表并共进晚餐,对南阳的文化艺术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充满期望。

领导的关怀使庞雅敏如沐春风。

从2008年元月到任南阳市曲剧团团长,庞雅敏已在这个岗位上苦苦坚守了将近9年。尽管他仍然记得,当时局领导承诺在剧团只干一年,但他识大体、顾大局、无怨无悔。

如果从出生开始算起,除去在深圳的10年,他在曲剧团大院里已生活了43年,13岁就进团当了伴奏员。他的生活、工作、事业、情感、乃至生命,早已与曲剧紧紧连在一起,与南阳市曲剧团不可分割。

“我这辈子恐怕是离不开曲剧团这个家了。”庞雅敏笑着说。(文章来源:大军 三歌 河南戏剧公众号)

南阳曲剧艺术中心主任庞雅敏

庞雅敏与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合影

与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合影

庞雅敏与原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合影

与原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合影

庞雅敏与王新会、二月河在一起

与南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新会(左)著名作家二月河(右)在一起

庞雅敏与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胡希华在一起

与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胡希华在一起

庞雅敏与演职员在一起

与演职员在一起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