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庚辰(1919-1984),伊川县江左乡大庚村人。从小爱看豫西梆子、越调等大戏。进私塾读书后,夜里常到高跷社学唱曲子,被家长和塾师严厉训责,仍痴心不该,学会了踩跷哼曲,并登台演唱曲子戏。祖父为此训斥他到半夜,说“唱戏就是‘戏子’,属于下九流。当‘戏子’,族亲就不要你了,死了都不能入祖坟。”又舍不得打他,竟至跪下求他不再唱戏。

在祖父的逼迫下耿庚辰上了几年学,取得了小学教师资格,但对艺术的喜爱使他难以安心工作,依然夜里随曲子社上台演唱,最终弃教从艺。1945年随一曲子班到汝州、叶县、南阳、襄阳、樊城。1948年回到洛阳,加入在河南舞台演出的冯兆禄的曲子班(后改名农民曲剧社)。

耿庚辰

第一届戏曲会演剧照

耿庚辰当过教师,能读能写。在农民曲剧社参与设计连台本戏的分场设计,并和冯兆禄、王振东等对《白玉簪》、《刘公案》的场次和人物进行加工,还演出了《战金山》、《借红灯》等剧,编写并演出了《大破九宫道》、《贫女怨》。尤其在《小二黑结婚》里扮演的二孔明,唱做真实贴切,同台演出的都是曲剧早期一流演员(小芹-李玉林,小二黑-冯兆禄,三仙姑-李增光,金旺-王振东),连演二三十场,成了长期演出的保留剧目。

1951年,耿庚辰随农民曲剧社到郑州完陵街天兴戏园演出。这年七月,邻近戏院的华北旅馆被匪抢劫,嫌疑犯被认为是龙门南人。公安局挨户调查,查到戏院,按籍贯把耿庚辰、温如玉押审,直到第二年3月,才被农民曲剧社的冯兆禄、王振东作保回到剧团。他因此不愿随团回洛阳,去了开封,多年后被调入郑州曲剧团。

1954年耿庚辰和李金波主持排演《猎虎记》,因剧本是唱词不多的武打戏,而曲剧擅唱,武打技术跟不上,剧本不对路,卖票不佳。郑州市文化局长许寄秋熟悉曲剧,建议剧团按照越剧本排演《红楼梦》、省人大代表徐玉诺老人亲到剧团鼓励,耿庚辰认为越剧本唱词的韵辙和曲剧河南话的押韵规律不一样,没法排演。许寄秋局长派专职干部岳军、陈道奇改编了剧本,推荐耿庚辰导演。耿庚辰制定了计划,确定曲牌唱腔,分派演出角色,认真排练,于1956年春排成上演,场场爆满。夏天到开封演出,受到省委领导的肯定。《红楼梦》演了200多唱,王秀玲被誉为“活林黛玉”。

耿庚辰

耿庚辰饰姚三元

1956年耿庚辰参加《胭脂》的导演和演出,主持了《风雪配》、《阎家摊》的整理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1960年郑州市曲剧团升格为河南省曲剧团,马德山带着他在洛阳曲剧团排成的《赶脚》上调到省,他俩在舞台上交流后,耿庚辰代马德山饰演老汉,表演十分精彩,此剧被排成电影,是河南省较早的戏曲电影之一。

1965年,洛阳市曲剧团音乐设计吕现争写出了《游乡》演唱乐谱,并进行排演。省文化厅为参加中南区革命现代戏汇演,集中省曲剧团和洛阳曲剧团全体人员排演《游乡》和《买牛》。耿庚辰在《游乡》里饰演姚三元,演技出色,在汇演中获奖,并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

耿庚辰艺术造诣深厚,做工稳练,潇洒飘逸,饰演不同性格的老生角色红遍郑汴洛。现代戏《游乡》、《赶脚》、《下乡》三出戏里演活了剧中人物。他创造的这些艺术形象至今仍活跃在曲剧舞台上。耿庚辰在河南曲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曲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84年12月2日,耿庚辰病逝于郑州,享年65岁。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