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市曲剧团走出低谷焕发活力

前日,洛阳偃师市曲剧团结束在义马为期5天的演出回洛。这次演出创收5万元,这样的成绩在以前是团员们想都不敢想的。

从1978年建团至今,偃师市曲剧团的发展就像过山车,有高峰、有低谷。在低谷时,职工工资都发不下来;去年,该团焕发活力,全年演出380多场次,刷新了该团年演出场次纪录。他们有什么“法宝”?

1 偃师市曲剧团外地“抖威风”

“10个剧目让义马观众大饱眼福。”谈起这次赴义马演出,带队的偃师市曲剧团团长石现军笑容满面地说,本月初,偃师市曲剧团在新密市演出,他们的精彩表演被来这里看戏的义马十三里铺村村干部相中,对方当场就向他们发出了邀请。

“场场爆满,平均每场观众千人左右,5天创收5万元。”石现军说,这种场面在以前是很少见的,这次演出单场戏价格也打破了该团的历史纪录。

偃师市曲剧团此次去义马演出之所以大受欢迎,与剧目从内容到形式的引进、创新有很大关系。《包公二下陈州》《攀龙附凤》《刘全进瓜》《慈母心》《包公辞朝》《三更生死缘》《龟山奇案》等10个剧目中,《慈母心》为现代戏,《三更生死缘》《龟山奇案》为引进其他剧团的剧目,其他剧目均为该团最新创作或者改排的剧目。

2 曾经惨淡经营难以为继

“1978年,当时的偃师县成立青年曲剧团,后改称偃师市曲剧团。”2011年被返聘的该团老员工刘玉江说,那时群众买戏票要用凳子占位排队,因观众太多,剧团规定每张凳子限买两张票。但随着社会发展,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剧团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偃师市曲剧团的经营也日渐惨淡。

“最低谷时,职工工资发不下来,医疗、养老等保险都交不上。”该剧团老员工郭隧朝说,剧团不仅没钱,还欠了不少外债。当时全团90多人中有不少自谋职业,蹬三轮车者有之,烧锅炉者有之,扫大街者有之,摆小摊的亦有之,就连当年的“台柱子”,为了生活也不得不在农村参演红白喜事挣些红包。

3 三招让剧团“峰回路转”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石现军本是偃师市曲剧团的一员,后来到偃师市文化局演出公司工作。2011年,他“临危受命”,回到偃师市曲剧团当团长。

“半年内补缴单位欠个人2年的医疗、养老等保险,一年后职工医疗、养老保险恢复正常缴纳。”石现军说,这是他上任第一天许下的诺言。当时,剧团一些演职人员提醒他“牛皮别吹破了”,他却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剧目质量不高、人才大量流失、管理不善……”石现军说,这样的剧团,其结局肯定是死路一条。

如何让剧团摆脱困境?石现军的办法是:改革分配制度、提升剧目质量、扩大市场宣传。

他改革原有工资制度,设固定的基本工资,每人因工种、工龄、职级不同有所差别;设计分制度,每场演出每人最低3分、最高8分,根据分数给演出人员发放演出补贴,拉开收入档次,以此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如今,剧团的员工算上其他补助、补贴,月收入高的有三四千元,最少的也在两千元左右。

为提高演出剧目质量,石现军四处做工作,把流失的“台柱子”、名演员返聘回来。“没想到还能回来。”刘玉江说, 此次到义马参加演出的56名一线演职人员中,有7名是返聘的素质较高的原剧团退休人员。

有了人才,剧团创作、演出队伍得到充实,一个个新剧目被创作出来搬上舞台,观众也渐渐回来了。

好酒也怕巷子深。偃师市曲剧团又通过参加“偃师春节联欢晚会”“送戏下乡”等活动,扩大市场宣传,提高知名度和公众认可度。现在,偃师市曲剧团成了活跃于方圆几十公里内的名剧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