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许多县级剧团已经是名存实亡,有不少变成了农村红白喜事的唢呐队,而渑池县曲剧团近年来却顽强地生存着。他们送戏下乡,为当地群众演出数百场,受到群众欢迎。他们自己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大山的女儿》获得省、市戏曲大奖,并赴北京、郑州演出获得成功,今年又被列入省文化厅的重点加工剧目。
带领渑池曲剧团顽强打拼的是他们的团长孟保民。这位基层剧团领头人身上,总有一股不屈不挠的劲头儿。
老孟的“精气神”
8月26日晚8点,渑池县城广场上人头攒动,1000多名观众围拢在舞台前。台上,渑池县曲剧团正在表演一个现代曲剧剧目。半个多小时后,一场大雨突然降临,剧场上用来照明的大灯在高温状态下被冰凉的雨水浇淋之后,一个接一个爆灭。演出被迫中止,观众陆续散去。
作为渑池曲剧团的团长,孟保民忙着指挥工作人员关掉所有大灯,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尽管如此,还是有六个大灯报废,剧团因此损失1000多元钱。
1000多元钱,对于渑池县曲剧团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
8月27日上午,记者在一座简陋的办公楼里采访孟保民时,剧团的窘迫状况一览无余。
楼前挂着另外两家单位的牌子,却找不到剧团的牌子。一楼住着一些居民,二楼和三楼是剧团休息和办公的地方,走廊光线有些阴暗,原本白色的墙壁已变得斑驳。
孟保民说,这个地方已经很不错了,比原来挤在菜市场旧仓库里强多了,现在的办公楼原是一乡镇的办公楼,后来又租给其他单位,在县委协调下才给了剧团。
孟保民的办公室里有一个狭小的房间,里面摆放着一张简陋的小床,只要不下乡或外出演出,他就一直住在那里。其实,孟保民的家离剧团很近,家里的房子也算宽敞,孟保民却很少回家。
孟保民的时间和精力几乎都耗在了剧团里,一个50多人大家庭的生计问题,时时刻刻在孟保民的脑子里打转。
孟保民今年50岁了,剧团内外许多人喜欢叫他老孟。看上去,老孟并不老,精气神更像是三四十岁的人。
孟保民说,这几年的春节和清明节都是在外面过的。剧团从腊月二十九出发,一般要演出好几个月,到第二年四五月份麦收时才回来。忙碌的日子里,成天见不到太阳,因为一场演出结束之后将近晚上十一点了,再拆拆装装到第二天凌晨一点半的样子,接着又用车拉到下一个演出地点。到凌晨三四点睡下,到傍晚六七点钟或七八点钟醒来,吃吃饭又准备演出。
下乡演出,什么样的恶劣天气都会遇上。在炎热的夏季,强烈的日光把地面晒得发烫,演员们却要穿着厚厚的服装表演。有时,正在露天演出时又被淋成了落汤鸡。孟保民和演员们一起,经受着各种考验。
尽管很苦很累,孟保民和剧团的演员们对演戏一直很执著、很敬业。一次,送戏下乡到一个偏远的山村,观众不足十人,演员比观众还多,但他们还是认认真真地完成既定的演出任务。
带着剧团闯市场
孟保民从1974年参加工作就在渑池县豫剧团(后改名渑池曲剧团)。与其他县级剧团一样,渑池曲剧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同样经受着戏曲演出市场日渐萎缩的严峻考验。
2006年7月,孟保民担任渑池曲剧团团长,当时的境况是:全团53名演职员工,辛苦演出大半年,结果还欠近两个月的工资没发;演员“跑”了6个,另有欠债6万多元……
时值豫西农村麦收时节,按照常规,县级剧团只有放假。孟保民不甘心,他尝试自救。孟保民找到了该县的一家房地产公司,对方同意连续三天在渑池剧院举行戏曲专场演出,每场演出费(场租、水电、生活、运输等费用除外)10000元。一个眼看快散架的剧团总算重新聚拢了,在此后的一个多月里,渑池曲剧团先后又到十几家工矿企业演出,总计演出29场(每场戏价均在2500元以上),收入接近7万元。
为了能为剧团找到“台口”(行话,意为演出订单),孟保民可谓是挖空了心思。孟保民说:“县级剧团门楼低,条件差,经费太少。敢说没有台口演,很快叫你没饭吃!”
孟保民经常留意捕捉与演出有关的信息。比如说,听说某村文化大院要竣工了,某村建设新农村柏油路快要修通了,某村老人(过)三周年,想请剧团唱台戏,等等。一旦信息准确可靠,时间就是金钱,任凭天降大雨下冰雹,孟保民也要抢先第一时间赶到,竭尽全力把台口定下。
短短两年时间,孟保民把豫西金三角地区(河南三门峡市、山西运城市、陕西渭南市)所辖县(市)、区,乡(镇)、村(甚至是自然村)古刹庙会的日期(阳历、农历)、地点(有没有像样的舞台)、演出行情(包括风俗人情、戏价高低、观众爱看传统戏还是爱看现代戏等)、往年签订合同的负责人(姓名、联系电话等),一一编辑成册,甚至不翻册子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据团长孟保民讲,他们每年演出近400场戏,少说有三分之一的台口都是从这些信息中找来的。
为了剧团的发展,孟保民主动将演出融入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当中。2007年8月,孟保民组织剧团排演了一个十分适合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的现代曲剧剧目,他请来计生部门有关负责人观看这部戏,有关负责人看后连连赞赏。接着在计生部门的支持下,渑池曲剧团先后到渑池、灵宝、卢氏等地演出几十场,所到之处受到群众好评,同时他们也从演出中获得每场3000元的报酬。
孟保民带着渑池曲剧团辛苦打拼几年之后,原来濒临解散的局面开始改观。工资可以按时发下来了,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也交上了。另外,由于渑池曲剧团多年坚持送戏于基层农村,省政府给他们奖励配发了一台流动舞台车。
冲击精品喜与忧
为了渑池曲剧团的生存和发展,孟保民组织和排演了多个事实题材的现代戏,其中影响最大、成绩最突出的当数《大山的女儿》。
《大山的女儿》取材于发生在渑池县的真实故事,陈村乡一位普通女孩郑秀珍精心收养博爱县范庄村因患失忆症走失的郭玉琴大娘近两年之久,最终使其与家人重新团聚。为了把郑秀珍搬上舞台,该剧编剧、三门峡市艺术研究所所长黄森林与渑池县文化局局长方丰章通力合作,在戏剧人物矛盾冲突转化、突出人物性格上,突破了生活原型的局限,揭示了“秀秀”、“韶华”、“五婶”、“老舅”和“村委会主任”等主要人物身上的爱心、善良、仁爱、扶困济贫的传统美德,通过激烈的戏剧冲突和由此产生的情感利害纠葛,反映当今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多元价值选择中的时代精神主流。
2008年初,《大山的女儿》搬上舞台,在当地演出受到群众好评。2008年6月10日,渑池县委宣传部下发通知,由渑池县曲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大山的女儿》全县巡回演出50场(每场3000元),实行“政府买单、群众看戏”。2008年8月,此剧荣获三门峡市“五个一工程奖”。该剧在2009年11月举办的河南省第二届县(区)级暨民营文艺团体戏剧大赛上获得金奖第一名、剧作奖和导演奖、组织奖等多项殊荣。
2009年11月底,《大山的女儿》在北京演出获得成功,首都各界观众对此剧给予很高的评价。今年7月,《大山的女儿》在郑州演出,现场观众反响强烈。据悉,此剧已列入省文化厅的重点加工剧目,有望冲击国家“五个一”精品工程等国家级大奖。
说到这些成绩,孟保民略显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孟保民说,《大山的女儿》获奖之后,渑池县委、县政府奖励剧团15万元。在赴北京、郑州等地演出时,县委、县政府在经费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但记者在采访时,渑池县曲剧团一位副团长无意中又道出了他们目前面临的尴尬:工资又开始拖欠了,已经拖欠两个月的了。演员们的工资本来就不高,最高的不过八九百元,低的五六百元。为了打造《大山的女儿》这个戏,剧团投了很多钱,欠了不少债,经济上又是一个“大窟窿”。
孟保民苦笑了一下说:“现在剧团经济上的确很困难,但我相信,前景是光明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