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地上,金华只是一个中等城市。在全国艺术研究机构中,金华市艺术研究所只能算是一个小所,但却颇有作为。2006年,金华市艺术研究所出版了55万字的《中国婺剧史》,通过几年努力,为祖国戏曲史论事业作出了贡献。如今你们又编出了《中国婺剧脸谱》,洋洋400幅一笔一画画出来的图谱,又是对中国戏曲的一大奉献。”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戏剧评论家刘厚生日前在接受为《中国婺剧脸谱》写《序》时这样说。

以前只听说过京剧脸谱,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婺剧脸谱。当记者看到由金华市艺术研究所组织人员发掘、搜集和整理,日前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婺剧脸谱》时,不由得眼睛一亮。8开本大的《中国婺剧脸谱》用金黄色的硬纸盒作精致的包装,精美的包装盒正面有郭汉城(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题写的《中国婺剧脸谱》几个字。书的封面、封底是紫红色的,封面上还印有两幅金色“团龙”图案,极具民族文化特色。

《中国婺剧脸谱》共收录了400多张婺剧脸谱。金华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包华生说:“这400多张婺剧脸谱,是研究所组织人员通过抢救性发掘、搜集、整理,从1200多张婺剧脸谱中遴选出来的。”

古老婺剧脸谱是婺文化的一部分

戏剧评论家刘厚生在《中国婺剧脸谱》的《序》中写道:“中国戏曲的脸谱艺术历史悠久,样式繁复,在世界舞台上独一无二……《中国婺剧脸谱》一方面为提高婺剧舞台艺术和深入研讨婺剧理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料储存,另一方面它也是中国戏曲脸谱艺术整体研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金华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包华升介绍:“脸谱是中国戏剧表演重要组成部分。从戏曲角度来说,它是性格化的体现;从美术角度来说,它是图案式的;从观众角度来说,它是形象化的。戏曲脸谱是一种夸张艺术,但这种夸张绝不是随心所欲、大意涂抹而成,而是既有生活依据又具有象征、寓意,有强化人物性格的艺术特征。有着近500年历史的婺剧脸谱,是婺剧、婺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整理出版的《中国婺剧脸谱》,体现了婺剧脸谱历史性发展过程的三个里程碑———近500年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后抢救性发掘;金华艺术研究所对其搜集、整理和出版。”

抢救性发掘婺剧脸谱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抢救古老婺剧脸谱的故事。

8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市区佳音巷,在一间简朴、狭小客厅里听71岁的谭云辉老人讲述了他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参与抢救性发掘婺剧脸谱的故事。

谭云辉1955年7月考入浙江婺剧团从事舞美设计工作,一干就是42年,直到1997年退休,如今,谭云辉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他说:“当年,我搞舞美设计的同时,还经常在后台帮忙做一些杂事,因此经常在后台看到演员化装的整个过程。这当中,我渐渐发现剧团里的丑角老演员虽三下五除二很快化好了装,但他们画的脸谱都很有美感。一天,我突然想到:婺剧脸谱是通过一代又一代婺剧艺人的口口相传而传承下来的,要是哪一天演婺剧的人越来越少,并随着老艺人逐渐离世,这些婺剧脸谱可能有失传的危险。那么能否将这些老艺人的脸谱记录下来进行永久性保存呢?我把这一想法与时任剧团党委书记的卢笑鸿说了,他一听非常支持,让我立即着手做这项抢救婺剧脸谱的工作。”

谭云辉说,当时浙江婺剧团丑角演员中脸谱画得比较好的是已60多岁的老艺人徐小汉。因为出身贫寒,徐小汉没有上过一天学,他画脸谱的手法完全是从师傅那里学来的。他有个弟弟叫徐三汉,是当时金华市婺剧团的丑角演员。因为兄弟俩画的婺剧脸谱都很有名气,于是兄弟俩后来就常常在演出之余给谭云辉当模特,让谭云辉将他们画在脸上的脸谱一一描画在纸上保存下来。

谭云辉回忆:“我记得从1958年起,我在同事张纪饶的协助下,与徐氏兄弟俩总共合作了3年,抢救性地发掘、描画了120多幅富有地方特色的婺剧脸谱。那些脸谱,有时是徐氏兄弟演出结束卸装前让我描画下来的,有一些则是他们空闲时将他们扮演过的角色脸谱或了解到的婺剧脸谱一张张画在脸上(像正式演出那样用油彩化装),再由我描画下来。有时候,他们一天要在脸上画三四张脸谱。至今回想起来,我对两位老艺人的敬业精神仍十分敬佩。当时演员化装用的是油彩,质量远没有现在演员用的化妆品好,而且当时演员卸装没有专门的卸装水,只能用粗纸将脸上的油彩擦掉。有时候一天画三四张脸谱,他们得一次次化装、卸装,脸都被粗纸擦得生痛,可他们没有一句抱怨,而且没有向剧团里提出过演出之外的任何报酬。当年我们合作抢救性发掘的120多张脸谱现都已收录到《中国婺剧脸谱》中。”

近两年发掘婺剧脸谱的“进行时”

《中国婺剧脸谱》除收录了当年抢救性发掘的100多张婺剧脸谱以外,金华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包华升等人还通过在民间广泛搜集,组织人员整理了1000多张婺剧脸谱。其中,曾任义乌市婺剧团团长、现已67岁的吴秋生得知金华艺术研究所需要婺剧脸谱后贡献了80多张自己画的婺剧脸谱,最终有40多张被收录到现已出版的《中国婺剧脸谱》中。

8月21日,在义乌市义亭镇吴秋生的家里,他兴致勃勃地翻出《中国婺剧脸谱》,指着他画的一些脸谱给记者看。他说:“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当年我曾想考浙江美术专科学校(现更名为中国美院),可因为家里穷念不起书,后来看到婺剧团招演员,就瞒着家人偷偷报名(主要是母亲反对),并被顺利录取。一直以来,我扮演的角色都是大花脸。浙江婺剧团的吴光煜是我的堂叔。以前每当他逢年过节回家时,我就跑去向他请教演技和如何画脸谱等。年轻当演员时,我看到别的剧团有老艺人在附近演出,还常常跑去偷偷学艺。还有,我当年的师傅钱阿美一直把我当亲生儿子看待,尽心尽力地教我演技和画脸谱的技巧……所以我这几年能画出许多婺剧脸谱来。”

包华升介绍,《中国婺剧脸谱》还收录了武义县婺剧团何苏生画的40多幅婺剧昆曲脸谱。与吴秋生的情况相似,何苏生也曾在剧团担任丑角多年,有较高的演技水平和画脸谱水平。

“还有金华市婺剧团的王建华,得知我们准备出版《中国婺剧脸谱》后,主动拿出收藏了20多年由徐三汉留给他的婺剧脸谱草图。当年徐三汉告诉他,这些草图是师傅留给自己的。王建华后来还将收藏的草图一一描画成正式的婺剧脸谱,交到我们艺术研究所。这部分脸谱如今也已收录到《中国婺剧脸谱》中。还有义乌市婺剧脸谱爱好者贾祥龙,也奉献出了20多年来采集的婺剧脸谱。”包华升说,“我认为,这么多的婺剧脸谱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而是属于金华人民的共同财富,因为它们是近500年婺剧界艺人代代相传的艺术结晶。

(摘自 《金华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