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戏班因剧种不一,所尊的戏祖也各异,有唐明皇、二郎神、翼宿星君,也有“赤松黄大仙”。民国初年的“张恭大班”就有拜大仙的习俗,每年阴历八月十三,全班人马到金华赤松宫拜黄初平、黄初起两位神仙,每人一对蜡烛、一筒香,还要抽灵签一枝,祸福如何,让黄大仙指点迷津。

为何要以“赤松黄大仙”为戏祖呢?传说,黄初平在东汉末魏初时于金华赤松山得道成仙,一直乐善好施,被当地百姓奉为黄大仙。可也有人说:“黄大仙住在赤松宫中,只会看病救命,村里兄弟分家、婆媳吵架,还有杀人放火,谋财害命的事却一点也管不了,只能算‘半仙’。”

“黄大仙”听了之后,感到黎民的话蛮有道理,于是,上天启奏太上老君:“老君,我看‘人病好医,心病难医’,为了使人心变善,克服恶心,我看光用草药不行!”老君笑笑说:“依你看,用什么办法能使人心变善?”黄大仙说:“我整整想了三十六天,觉得天上人间只有歌舞不行,要是能‘人演人,教化人’,天下岂不太平!”太上老君说:“你这个办法可以试一试,最好同‘八仙’商量商量。”

黄大仙请八仙来到赤松宫,把此事原原本本地告诉大家。黄大仙说:“我想了一种劝善的办法,那就是‘人演人,教化人’。”吕洞宾说:“你的意思是说要我们扮成人间的各种人,演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来劝善喽。”黄大仙说:“对!金华人叫做做嬉嬉,人演人就是‘做嬉’。”吕洞宾说:“咱做嬉别人不懂,还是叫做戏吧。咱们一起来做劝善戏吧!”

黄大仙说:“这比唱唱跳跳要好,怎么做法,大家再出出主意。”铁拐李说:“韩湘子吹笛、曹国舅敲吉板,就在后场当乐手吧,张果老的道情筒太长,把它做成扁鼓,反过来敲不是很好听吗?”张果老说:“言之有理,让我也做后场乐手吧!”吕洞宾说:“有三个乐手够了。现在我来安排角色,我做老生,铁拐李做大花脸。”汉钟离说:“我做老员外,就算老外吧!”蓝采和说:“我做小生,与何仙姑成双作对。”何仙姑难为情地说:“我和你做假夫妻,我头上插花,就算花旦吧!”

黄大仙一看,小生、花旦、老生、老外、大花五种角色都有,可以演戏了。蓝采和说:“不行,还缺老旦。”何仙姑也说还少“武小生”呢!黄大仙说:“你们看,二郎神来了,他武功好,年纪轻,就叫他做武小生吧。”二郎神高兴地答应了。老旦谁来做呢?二郎神说:“叫我的妈妈——王母娘娘来做吧!”黄大仙说:“这样七凑八凑,角色都齐全了。看来可以做劝善戏了!”这时,王母娘娘来了:“大仙,你把我也凑进去了,劝善戏还是你来编吧。”黄大仙想了一想:“好,我花九天时间编九本。”于是,他就编了“劝贪”、“劝懒”、“劝馋”、“劝占”、“劝赌”、“劝淫”、“劝骂”、“劝盗”、“劝杀”九本戏。

赤松宫门外搭了戏台演出,看的人多得数不清,九本戏演好后,赤松山下太太平平。再到别的村子里去演,年复一年,所有村子都演过了,做好事的人多起来,做坏事的人少下去。百姓说:“黄大仙不仅会医身上病,还会医心病。”“九仙劝善”成为金华山古老而美丽的传说,赤松黄大仙当之无愧地成为后来称之为婺剧的地方戏曲的戏祖。

为了吸引村民前来看戏,婺剧戏班社演头夜戏时,一定要演奏“花头台”,又名“闹花台”。为什么取名“花头台”?金华名称的由来大家都知道:“世传轩辕(黄帝)游此(缙云仙都山)飞升,辙迹尚存。石顶有湖,生莲花,尝有花一瓣,飘落至东阳境(北山又名长山)。于是山名金华(花),置金华县。”(郑辑之《东阳记》)金华就是金花,黄大仙在金华山得道升仙,成为婺剧戏祖。中国古典戏曲离不开祭祀,演戏时,一为娱神,二为娱人。“花头台”的“花”是“金华”;“头”是轩辕黄帝和赤松黄大仙(二黄);台是“祭台”。“花头台”就是为了纪念轩辕黄帝和赤松黄大仙戏祖,世世代代不忘“九仙劝善”、“高台教花”。

花头台是婺剧的器乐合奏,有徽班花头台和浦江乱弹班花头台。花头台是婺剧演出前,用管弦和锣鼓合奏的大型器乐组曲,以显示乐队的实力和技术水平。

“花头台”乐曲共分六段:
  第一段:由先锋主奏,先锋又叫“长号”,传说黄大仙将此乐器取名“龙吟”,他吹奏的声音像金华山“九龙”在吟唱,一声声悠长而嘹亮、浑厚,之后配以一连串锣鼓经,有《火炮阴锣》、《还锣》、《水底鱼》、《双马当头》、《定心锣》。

第二段:由笛子吹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笛子亮丽明快,犹如金华山“鸟鸣”,再配以一系列锣鼓经,有《魁星锣》、《双绞丝》、《火炮锣》。

第三段:徽胡(又叫“科胡”、“小胡琴”)主奏一段活泼动人的旋律,犹如“女高音”,配以锣鼓经,有《满江红》、《号柱》、《双鞭锣》等。

第四段:由吉子(小唢呐)主奏,异军突起,声如“男高音”,揉入《七记头》、《号柱锣》、《双绞丝》、《火炮》的锣鼓经。

第五段:由梨花主奏(大唢呐),声如“男中音”,旋律雄浑,配以《帽字头》、《跳锣》、《满江红》、《号柱锣》的锣鼓经。

第六段:由锣鼓主奏,犹如“摇滚乐”,配以《半个撮头》、《转阴锣》、《后半个水底鱼》、《五金线》(又名《倒脱水》)、《三片子》,接着是《火炮》锣,渐强加快,将乐曲推向高峰。最后以七记头锣鼓结束。

花头台成为婺剧著名的器乐曲,是名副其实的,老百姓百听不厌。俗话说:“锣鼓响,脚底痒”,“听了花头台,丢掉碗和筷”。花头台既有强烈粗犷的阳刚之美,又有小桥流水的阴柔之美,有人把六段比喻为“龙吟”、“鸟鸣”、“凤头”、“蜂腰”、“熊肚”、“豹尾”,非常形象生动。

赤松黄大仙是婺剧的戏祖,婺剧花头台是婺剧的瑰宝。我们要弘扬其优秀传统,世世代代传下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