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是个多声腔剧种,拥有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大声腔。

高腔有西安、西吴、侯阳三种。西安高腔最初流行于衢州一带,因衢州古称西安而得名。这种高腔原出弋阳而稍变,字多音少,较低而雅,以鼓、小锣为节,有帮腔。主要剧目有《槐荫树》、《合珠记》、《葵花井》、《白蛇记》等。西吴高腔流行于金华一带,有帮腔。唱腔质朴流畅,系明代徽、池调的一个支脉。剧目有《白兔记》、《鲤鱼记》、《鱼篮会》、《青梅会》等。侯阳高腔以东阳、义乌为流动中心,有帮腔,无过门,民展中亦用笛伴奏,以锣、鼓为节,唱腔豪放粗犷,擅武戏;剧目有《古城会》、《平征东》、《白袍记》、《黄金印》、《拾义记》等。

婺剧中的乱弹,可以分为浦江乱弹、金华乱弹、处州乱弹。其曲调以“三五七”、“二凡”为主。“三五七”因其词格为三字、五字和七字组成故名。它是一种具有曲牌体向板式变化体结构过渡特点的唱腔。乱弹中曲调变化最为丰富的戏,称为乱弹尖,其剧目有其剧目夺《芦花絮》、《贵妃醉酒》、《打樱桃》、《山伯访友》、《昭君出塞》、《浪子踢球》等。其它戏如《碧玉簪》、《玉蜻蜓》、《药茶》《牛头山》、《烈火旗》、《日旺牌》、《紫金镖》等。

婺剧的滩簧有金华滩簧、兰溪滩簧、衢州滩簧、浦江滩簧、东阳滩簧。主要剧目有《断桥》、《牡丹对课》、《拜月》、《醉归》、《僧尼会》、《卖草屯》等。

婺剧中的昆剧腔,是昆山腔流传金华一带的一个支派,过去有大量专唱昆腔的班社,称为“金华昆腔”,亦称“草昆”。演出以大戏、武戏、做式戏为主,且有一批如《翻天印》、取金刀》、《金棋盘》、《花飞龙》、《通天河》等特有的剧目。

婺剧中的时调戏,是各个时期“时行小戏”的统称。其中属于青阳腔的《王婆骂鸡》,属南罗的《李大打更》,属地方小调的《走广东》、《卖花线》等。

婺剧徽戏约在清乾隆年间自徽州流入,在金华盛极一时,扎根开花。徽戏剧目号称七十二本,以“三亭四阁”为代表剧目,即《荣乐亭》、《万寿亭》、《感恩亭》、《龙凤阁》、《九龙阁》、《沉香阁》。

婺剧的脚色行当原为十二色,即四旦堂:花旦、作旦(亦称贴旦)、正旦、老旦;四白面:老生(亦称正生)、老外、小生、付末;三花面:大花面(净)、二花面(副)、小花面(丑)、三花面;一“杂”脚。至清末,增加武小旦和四花面二色,“杂”脚由“三箱”兼,算半个脚色, 称为“十三顶网巾”。后又增加“三梁旦”和“小旦”二色,成为十五个半脚色。婺剧长期以来均由男演员扮演,至本世纪三十年代,为了民生舞台、文化舞台等一批女科班,始有女演员登台。

婺剧《断桥》

婺剧《断桥》

婺剧《牡丹对课》

婺剧《牡丹对课》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