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二面是从昆剧净角儿中分化出来的特殊行当,它与生活中比较“阴冷”的人物类型相匹配,以其“冷”而独标异帜。在以二面为主角的戏码中,二面戏往往显现为细节戏、慢戏、说白戏和心理戏,其难处则体现在分寸、节奏和对衬三个方面。王传淞则堪称近代以来昆剧二面的最后一位“大师”,他对细节的特别关注和“熔冷热为一炉”的做法,提升了二面的艺术表现力,是他对昆剧二面的独特贡献。

  关 键 词:王传淞/二面/副丑

  作者简介:王宁(1967- ),男,山西临汾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戏曲史论等方面研究。(苏州 215123)

  标题注释: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江苏戏曲文化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JD008);江苏省社科基地2013年度项目“江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A14200114)。

  二面是昆剧舞台比较有特色的一个行当,其表演介乎白面和小丑之间。缘于此,昆剧的二面素有两个不同称呼:一是副净,显示其与净行的密切关系。这一情况学者解释为“二面”其实源出净行的白面:因为大面中的红脸和黑脸称为正净,故白面称副净。这大约是晚清时期的事情。[1]569由此,以副净称二面,也不应该早于晚清。二是副丑,显示的是二面与丑角儿的联系。明代王骥德《曲律》中记,所谓“丑”又叫“中净”,由于当时又有“小净”(小丑)的存在,所以,这里的“丑”其实就是后世的二面。[2]

  有学者将二面和小丑的分化视作“丑行”的分化。[1]571对此,我倒倾向于以为:所谓二面,其实是从“净行”分化出来后挤到“丑行”当中来的,其演变的次序和轨迹大体为:

  1.早期南戏和元杂剧当中,净丑属于混同的情况,二者可以互通和借用。这从很多剧本中净丑成对出现以及扮演人物可以彼此互换这一事实中即可见其端倪。

  2.最迟在嘉靖早期,净丑完成了分化。其典型例证就是徐渭《南词叙录》中,净与丑已经分列。如果二者还是早期混同的情况,显然没有分列的必要了。而且,这一时期南戏舞台的角色已经经过了多年的进化,其分工也已经比较细致和科学。故这里的分列应该反映了二者职能和功能的分化。

  3.如果从“分化”现象的一般规律看,最早的分化往往是分处不同极端的物体的分离。按照这样的逻辑,最早从净行分化出来的应该是后来的“小丑”。因为从对比和间离的角度看,小丑在扮演人物的类色以及舞台装扮和表演风格等方面离正角的“净”更远。这一时段当为明代嘉靖到万历晚期一段时间。净与丑的第一次分离主要是完成“正剧角色”和“滑稽角色”的分离:分离后的净趋于正剧化,而丑则变成了纯粹的插科打诨的角色。

  4.分离后的丑由于属于滑稽角色,其扮演人物类色主要集中在社会下层。所以,早期净和丑分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丑行扮演人物的下层化。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正”与“邪”的分野。(这样的轨迹在后世昆剧舞台上“二面”和“小丑”的服饰上仍然可以看到:小丑由于多处于社会底层,所以,其穿短衣;二面由于社会地位相对比较高,所以,多穿褶子和官衣)

  5.在小丑完成从净行的剥离之后,到二面出现之前,净行中其实仍然存在一些“坏人”和次要净角儿。这类角色由于与正净仍存在不同,所以慢慢又从净行中分离出来,有着逐渐独立的趋势。这种分离后来体现在面部化装上,即白面与黑红两个净行分支的分离。大致而言,红黑两个细行趋于正剧化和正面化,而白面一行则出现了渐渐向丑行靠拢的趋势。由于它先是属于净行,所以一度被称“副净”或“中净”。又因为常演坏人,所以又具备了和小丑在表演和人物特点方面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6.离开净行的“二面”在两点具有独立性,这决定了其单独存在的价值和必要。一是与一般的净角儿比较,二面更多地扮演反面人物,这就使得它与一般的大净区别开来。尤其是黑脸和红脸两个细分的净行,在人物扮演上逐渐趋于“高大类”形象。一边是渐趋高大,一边则逐渐猥琐,从而导致二面和红黑二净渐行渐远。红黑二行后来在民间戏曲中的典型例证即为“三公戏”(关公、包公、尉迟恭),都是净角儿扮演的。而白脸一支分离出来的二面则渐趋猥琐和反面化,从而逐渐向丑行靠拢。二是与小丑比较,虽然二者多扮演反面人物,但二面所扮演的反面人物与小丑所扮仍有区别:一是从人物身份讲,二面所演多为身份较为上层的反面人物,这一点,与小丑多扮演下层人物有着显见区别。二是就人物性格而言,二面所演常常是比较“阴”的人,这样,二面的行当特点其实应和了生活中比较“阴”的人群的存在,有着独特的表现价值。

  由于较之主要的戏曲角色较为晚起,加之兼跨净丑二行,这就使得二面在实际的舞台应用中往往兼顾多种人物,从而形成后世所谓的“二面十演”或“二面十副”。如以甬昆为例,二面戏中就有冠带戏、小生戏、老诚戏、公子戏、无赖戏、好婆婆戏、恶婆婆戏、油滑戏、阴险戏、恶毒戏等十种类型。[1]659也正是由于二面这种“广谱”的特点,使得二面演员可以在不同人物的扮演过程中,通过比较发现人物个性。王传淞的“十把扇子”其实正是产生于这样的基础之上。

  二面的魅力在于“冷”。尽管近代以来,二面表演有姜善珍(以冷隽见长)和陆寿卿(有“活络二面”之称,相对热)两种不同类型,但如果放置在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中考察,二面仍是以其独特的“冷”而独标异帜的。

  二面的冷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阴冷”,它匹配的人物群体是生活中性格偏于含蓄细腻和内敛的一类。中国戏曲的角色其实对应的是社会中人的类色。二面所对应的这一细腻和含蓄的人物类型在江南地区更为典型,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昆剧中会诞生如此独特的行当类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