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戏曲表演对于场地的随意性及在民间的广泛性,造就了多种多样的戏楼形式。

(一)临时戏楼(草台、图野台)

临时戏楼就是为了演出而临时搭设的戏台,它的好处在于可以适应不同地形,时间的需要。在明清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搭台演戏的场景。清汤斌《汤子遗书》卷曰:“吴下风俗如遇迎神赛会,搭台演戏于田间空旷之地,高搭戏台,哄动远近男妇,群聚往观,举国若狂。”

明崇祯本《青州风物志》插图表现的是法庆寺搭台演出“昭君出塞”的情景。
明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该图绘的是一幅南京街市三月庆春游艺活动场面,戏台搭在街道正中,用木条和席子搭成,台周有栏杆,台后另搭一戏房,有上下场门与前台相通。观众站在街上看戏,另外,在街道的一边又用木条和木板搭了两座女台,上面遮有布幔,台上坐许多女眷。街道周围的店铺酒楼也挤满了看客。整个街道成了演出场所。

明人画《南中繁会图》表现了农村在田间搭台演戏的场面。
明人绘《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在庙外旷地搭台演戏的场面。
康熙《南巡图》其中画有绍兴柯桥镇搭在桥边的戏台,戏台对面是庙,台周围站满了观众。

清《万寿盛典初集》刻本表现了北京街道搭台演出的场面。
清《点石斋画报》所载庙外搭台演戏图
清农村演剧图戏台顶棚是模仿瓦顶式,两侧有许多看棚。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康熙御赏万寿图》皇家举行庆典活动也借助到处搭台演戏来烘托气氛。《乾隆御题万寿图》描绘了当时的情景:临时戏台在建筑结构上千姿百态,豪华奢侈,可谓天下最豪华的搭台演戏场面。

河南清代光绪年间的花屯子
山西长治彩台长治市阴历七月初一的大会,元宵节都要在街头搭彩台,彩台用木杆做架,各色布匹缠裹,再挂上装饰物,鲜艳美观。一般搭一层或两层;也有搭三层的;第一层用来演出;第二层陈列草扎戏剧人物;第三层只放一大鼓。通常的“上党台”为两层彩台,高17.5米,宽13米,深15米,表演区9米见方,台基高出地面1.5米左右。

(二)官府衙门戏台

明、图清代官府衙门多设戏台,一般在衙门后院或过道。其格局和私家戏台相接近。

明《盛明杂剧·义犬记》插图表现官府衙门堂会场面。通常衙门演戏在大厅举行,地方较大,戏班可以根据需要用帐幔隔出戏房,留出鬼门道。在大厅中部铺地毯以供表演

(三)流动戏台

江苏吴江高升台仿庙宇正殿样式,全部竹木结构,所有构件可拆卸,便于运输。
里河徽班流动舞台清代,江苏南通一带徽班于乡镇演出所用的活动舞台。

(四)特殊戏台 在建筑结构上有别于一般样式的戏台。

江苏阜宁县东沟戏台出现在清光绪年间。舞台搭在鳌鱼嘴内,台面铺木板,可容数十名演员演戏。戏台搭成后,引起哄动,连当时的地方官也赶来观看。后因观众太多,惟恐出事,而被拆除。
辽宁清代朝阳桥云亭流动舞台

(五)书院戏楼

长沙岳麓书院赫曦台在湖南大学院内。宋代朱熹在该院讲学,曾指岳麓山顶为赫曦,后在其上作台,名为赫曦台。

(六)神庙茶园

河南开封火神庙清代戏台建于清光绪年,砖木结构,明清楼式建筑,分上下两层;园内设方桌于台前,加条凳若干,边演戏,边卖茶。在神庙里设茶园,在中国并不多见。

(七)船上戏楼

明代万历以后,东南水乡的士大夫喜欢在船上看戏。他们用于演剧的船是一种特别高大有重楼的船。据张岱《陶庵梦忆》卷八“楼船”说:张家一次在楼船上用木排搭高台演戏,城里乡下看戏的船有千余。午后忽然刮起大风,下起雨来,楼船因为太高几乎倾覆,于是用几千条缆绳系着船,一直坚持到演完。清代称用于演戏的大船为画舫。

明末苏州虎丘山塘出现商业性质的戏船──卷梢,停泊在水中演戏,船头作戏台,船舱作戏房,周围环绕的是载满观众的小船。戏船可以随意移动,四处演戏,是一种适合水乡的演出场所。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