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大蒋家胡同,一位正要上公共厕所跟我差不多岁数的男的告诉我:知道为什么叫大小蒋家胡同吗?明朝有个姓蒋的将军曾经住过这里。有的书中说是明朝的大学士当过礼部尚书和户部尚书的蒋冕曾经在这里住过而得名。这都是坊间的流传,在明清《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和《京师胡同志稿》中,都找不到这样的记载。但大小蒋家胡同在北京前门一带确实是明朝就有的老胡同了。
知道我是找小蒋家胡同里阳平会馆里的大戏楼,还是他问我:知道那是什么人建的吗?明朝的一个太监的三姨太太。这就更有演义的色彩,但那里确实是明朝有钱人建的,戏楼里现存的″醒世铎″匾额,就是明末清初的书法家王铎所书。
大蒋家胡同是由西北到东南的一条长达两里多的斜街,之所以斜,因为当年大运河在它旁边流,是按照河弯曲的流向而建。小蒋家胡同南北走向和大蒋家胡同成丁字,我是猜想大概大蒋家胡同里的房子盖满了,才往南拐了一个弯,可见当年这里的繁华,如当今地产商圈地盖房一样。
小蒋家胡同里,有门有脸的大院很多,都是当年的会馆,正要寻人问路,从山西会馆里走出一个中年人,听我找阳平戏楼,对我说跟我走,我带你去,不过,现在不让进,你在我们的后院里能看见戏楼的顶。跟他走了没几步,到了阳平会馆,果然是左右两扇大门紧闭,靠北的是阳平会馆的正门,房檐下匾额的字迹被水泥掩盖,依稀应该是阳平会馆四个字,门板的对联是一个字都看不清了。靠南的是戏楼的大门,墙上有块汉白玉,上书″阳平会馆戏楼″几个字。一溜长长的灰墙,可以想象当年的风光,闹中取静不说,居然立起那么高的戏楼,能够一览众山小,俯瞰前门,眺望故宫。
我到山西会馆的后院,看见高高的戏楼前后两个顶子有彩漆闪烁,密密的脚手架紧裹着,像是一个大刺猬。在四周一片平房的映衬下,显得鹤立鸡群。走出山西会馆,不甘心,敲响了戏楼的大门,有声音传出:谁啊?我赶紧叫了声:老大爷!里面说:这里没有老大爷,门吱扭地打开了,是个小伙子。还真不错,没说两句,破例让我进去了。
里面是一片工地,迎面一堵墙,应该是戏楼的后山墙,完全是新的了,正面的戏台保存完好,由于时光和灰土的尘埋网封,戏台的墙壁、圆柱和栏杆上的彩绘显得灰蒙蒙的,却比常见的那油饰一新的建筑更耐看,更接近真实。戏台三层,十二檩,上有天井,下有水井,规模与设置,在民间戏楼中绝无仅有。天井可悬制大型布景,水井,按照古建筑家马旭初先生的讲法是:一可以做水彩戏,比如水帘洞,二可以防洪,三唱戏有水音儿,可谓一举三得,是古人的智慧。
看台是明清时代老戏楼的格局,分为两层,戏台的对面是看台的二楼雅座,左右两侧呈环抱状伸向戏台,护栏有雕花栏板装饰,墙上有菱花扇窗通风。一楼是普通观众的座位,放方桌木凳,可以喝茶看戏,如今被脚手架和水泥木料挤得满满的,几乎密不透风,无处插脚。因为正在停工,除我空无一人,整座戏楼安静得连外面吹进来细微的风声都听得见,恍惚步入遥远的历史之中,这时候戏台要演一出《贵妃醉酒》或《锁麟囊》什么的,才真正够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