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晚,浙江余姚龙山剧院灯火辉煌、一派热闹,2018姚剧传承普及教学成果汇报演出的举办为第三届浙江余姚姚剧文化周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家乡人就要看家乡戏,姚剧是我们的根,一定要把它传承好、发扬好。”现场一位观众表示。
姚剧俗称余姚滩簧,发源于浙江余姚,是流行于宁绍平原的一种传统地方戏曲剧种,浙江省四大滩簧之一。2008年,姚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姚剧,弘扬姚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余姚市2016年推出了以传播和推广姚剧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姚剧文化周,成为广大姚剧爱好者不愿错过的文化盛宴。
11月7日,第三届姚剧文化周在姚剧名家进校园讲座中开幕。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沈守良、寿建立、柯东琴、王育红4位姚剧代表性传承人走进学校、社区,与学生和市民面对面,开展姚剧知识普及讲座。
文化周期间,姚剧巡演、地方戏曲文化交流演出、姚剧票友演唱会等活动一场接着一场,让广大市民在耳濡目染中喜欢上姚剧。“如今,姚剧已经成为广大市民津津乐道的话题,很多人都会哼几句经典唱段。姚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姚剧观众圈也在不断扩容。”王育红说。她透露,仅2018年她就进校园举办讲座20余次,参与演出200余场,直接受众上万人,把很多戏迷培养成半专业的“角儿”。
与全国不少地方传统戏剧面临人才青黄不接、队伍不稳定、演出不景气等问题不同,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在商演模式、人才培养、剧目创排等方面可谓动足了脑筋。
11月13日开始,由余姚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梁弄镇人民政府出品,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创作演出的姚剧现代戏《童小姐的战场》相继走进了全市10余所中小学演出,家乡的红色基因逐渐在学生心中扎根。
地处革命老区的梁弄镇中心小学又被称为浙江四明山革命英烈红军小学。11月29日,《童小姐的战场》来到梁弄镇中心小学演出。为配合演出,学生们特地换上了红军服装,在演出开始前还献唱一首《红星歌》,老师和学生们都非常投入。在剧作家、编剧黄先钢看来,作品接地气才是广大市民爱上姚剧的主要原因。“精彩的演出不仅让在场的师生感受到了姚剧的艺术魅力,也让他们更加意识到了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争做红色传人的重要性。”梁弄镇中心小学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姚剧保护传承中心还与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上海淮剧团、新疆秦腔剧团开展文化交流合作,让许多热爱戏曲的余姚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婺剧《白蛇传》、淮剧《浦东人家》以及新疆秦腔剧团折子戏等剧种的专场演出。
“姚剧之所以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爱和关注,姚剧票友会功不可没。”姚剧保护传承中心演员陈红亚对此深有感触。为了让这些业余演员展现出更好的舞台表现力,姚剧保护传承中心不仅派出了专业演员为他们指导、编曲,更现场为他们安排专业的乐队伴奏,连舞美和灯光都是专业级别。
如今,越来越多热爱姚剧的市民主动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尤其是姚剧票友演唱会和姚剧传承普及教学成果汇报演出两项活动,一批不同年龄段的票友带着精心排练的姚剧唱段登上专业舞台,当起了演员甚至主角。
“我们是非专业的演员,但能够与专业的乐队老师同台演出,还有专业的造型师给我们化妆、搭配演出服装,真是让我们过足了瘾。所以不管主角还是配角,我们都很珍惜每次演出机会。”余姚市老年大学姚剧社团的魏建华说,为了参加姚剧票友演唱会和姚剧传承普及教学成果汇报演出的表演,平均年龄已经60多岁的“发烧友”整整准备了一个月时间。
姚剧之根在民间,发展姚剧不能仅仅依靠专业剧团,还需要更多姚剧爱好者加入。“加强姚剧专业工作者和姚剧业余爱好者之间的互动,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才是传统戏曲扎根百姓的出路。”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倪乐辉表示,市民和观众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戏曲的主要力量。让老百姓爱上家乡戏,让每一个市民成为姚剧的主角,是姚剧保护传承的努力方向。(驻浙江记者 徐继宏)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