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起来,连着听了余叔岩、杨宝森、言菊朋、马连良"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一段,觉得还是杨宝森最切题。
记得几乎是一年以前,楼主等几位网友讨论过京戏唱腔究竟是唱情绪还是唱人物。那时侯楼主问到我,我根本答不出来。今天听杨宝森的空城计,忽然又把这个题目想起来了。我想某一出戏里的"这一个"的确是有的,演员唱的不但是情绪,而且应是"这一个"人物,在这一时的这一种情绪。要演出这种境界,又不是只凭技艺能够达到的。却需要演员和人物之间的呼应与融合。
不提正史,就按三国演义来看,空城计里的孔明,人过中年,创业未半,深感时不我待。有先帝托孤在先,可叹孤又不堪一托。远道征伐,昔日宿将,似大树飘零,帐中无人,马谡违令,大敌压空城。这时候的孔明,独自一人回顾往事,怎么还能象马连良那样轻快佻达,所谓"潇洒帅气"?
至于余叔岩,对他的唱腔韵味,我什么话也说不出,就是听起来不象这种情形下的孔明。其实我说句不知天高地厚的话,他唱的既不象孔明,也不象什么别的人物。好象前几天听艾敬唱的一首歌颂沈阳的老歌,如果把歌词里的"沈阳"换成"北京"、"石家庄",简直一点妨碍也没有。
言菊朋自然好,:)可是和这时的孔明相比,真真不够忠厚。
只有杨宝森,让人一边听,一边情不自禁要跟随他想起孔明的毕生事绩,年光流转,逝者如斯,不由人不感极而悲!空城计又不是喜剧,虽然吓退了司马,却阻不住西蜀的败势。孔明应是早就忧虑到这点的。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尽臣子之力,来报偿先帝的恩遇,知其不可而为之。听杨宝森这一段,厚重苍凉,凝肃端方,余音绕梁,真叫人慨叹!
我好象有一辈子没发心写帖子了,怎么写都辞不达意!:
本贴由石头于2001年1月28日16:30:11在脉搏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一边听余老板的片子一边回贴
作者:珠帘寨主
首先,余、言、马、杨四家的《空城计》作比较有一个问题,即余、言是灌制的唱片,而马、杨是全剧的片段。也就是说,马、杨的这段慢板是经过大半出戏的情绪酝酿以后地水到渠成的作品,而余、言则就没有这样的情绪酝酿的过程,难免平淡了。
不过即便如此,还是可以比一比的,诚如石头所说,杨对孔明的演绎可谓透彻,但说余的唱平淡到放在谁身上都行,实在是责之太过了。我同意石头对孔明心理的分析,(我在皮黄的坛上有相似的论述,说他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孔明的地位和修养要求他有矫情镇物的工夫,要求他的表现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所以余采用了极平静的旋律和声腔,所贯穿全剧的,是武候的沉静与安详,但字里行间却有挥之不去的愁绪--"鼎足三分"一句,就大有感慨--"三分"已成,怎耐后继乏力:"怎比得"则略显愤懑--不是腹内才学比不得,而是时世不同,天不助我!从全局来看,既刻画了孔明的内心世界,又顾及武侯的宰相气度,更符合中国传统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正统。我以为整体水准略高于杨。
至于马,完全同意石头的评价,言我听的少,这段更无印象,不敢置喙。
本贴由珠帘寨主于2001年1月29日19:11:00在脉搏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唱谁不象谁,技术派的角儿
作者:反客生
以前我说过:"我忽然觉得余叔岩唱谁不像谁。"后来我回去想想,发现我比较推崇的夏山楼主也是"唱谁不像谁"。再想想,言菊朋、杨宝森也有点这样,但是比韩(夏山)、余要强些。
这四位都是有些文人味道的,而京剧恰恰在文人剧这项上最薄弱。所以这些人的性格都得不到发显。而言、杨的景遇又比另二位凄然得多,因此在许多事情上的感触也就深得多,故而在悲剧上言、杨都如鱼得水。韩、余唱悲剧都不那么感人。像余的《洪羊洞》唱片,真是平淡如水,技术极好,人物极淡。至于夏山唱的《汾河湾》(被皮黄客推为最好的《汾河湾》的唱),我也听不出薛的身份和特有的情感来,觉得真是安在谁身上都无可无不可(如高盛麟的《独木关》《叹月》,真符合薛的身份性格)。因此,性格特别突出的人物,韩、余都唱不出来,而对于那些随便可以按在哪朝哪代的人物,如《打侄上坟》、《朱砂痣》,或朝代并不重要的某类人物,如《桑园寄子》、《搜孤》、《法场换子》、《举鼎观画》(这都是一类戏,舍子戏),他们唱来都很出色(以前和范素轩等人讨论过程婴和徐策的区别,--需要讨论才可能见得出区别,可见个性原是不强)。
因此京剧并不适合文人气很强的人来唱,--他们发挥的余地太受限制。因此过去的文人好多都去唱昆曲,如俞平伯先生,据说哑嗓子哼哼,但别有情致,真想不出他唱京剧是什么景况。至于那些钟情于皮黄者,要么在"文"外别有皈依,要么就不能将皮黄发挥到极致,如韩、余之类,日益流于技术派。
当然,韩、余毕竟不是文人。这也须才真是他们的幸事!
本贴由反客生于2001年1月28日19:29:13在脉搏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