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排练三个月、号称恢复排练,丝毫不改牌子的《蔡文姬》终于于27日晚登场了。出于对《蔡文姬》及其中众多老艺术家的崇拜,人们对这个"蔡文姬"多少持怀疑态度,也有更多的期盼。在新明星披挂上阵、老演员也观看完毕之后,记者请四个主要人物"捉对儿",各自评说一番。
朱琳Vs徐帆
朱琳:这个戏其实很难演,现在的演员能胜任十分不容易。徐帆的气质不错,也很大气,真有些诗人的风度,表演上分寸把握得挺好,不光她,其他演员也都不错。只是全剧歌唱音乐不如以前的好,贯穿其中的《胡笳十八拍》没突出出来,尤其是蔡文姬抚琴而唱之时,由于曲子的不合适限制了徐帆的演唱。另外全剧节奏稍显平淡了些。
徐帆:我是在合成以前才看了一遍电影版,对自己启发很大,感觉老演员就是老演员。只是电影版不能完全代表舞台的辉煌,我也曾听说舞台上比电影气势大多了。我之所以到最后关头才看,就是想把所有的本领都拿出来以后再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能量。而且排练时我一直排到四幕二场时才开窍。在看了电影版《蔡文姬》之后,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不但朱琳老师的东西学到不少,也偷来了不少童超老师非常准确的东西。这个戏是很难,难在人物性格,倒不是手眼身法步,我希望能让人们从这个戏上既看到蔡文姬的魅力,也看到徐帆的魅力。
朱琳曾是北京人艺乃至话剧界的首席"青衣",而徐帆现在也毫无疑问是人艺几乎唯一的大青衣,这一老一少的相互交流,说明"传、帮、带"会让人艺新一代顶梁柱尽快真正挑起大梁。
蓝天野Vs濮存昕
蓝天野:看过戏后,我觉得不能简单地一比,我们演的戏到后来都几百场了,每场都在继续创作,不断丰富,而他们才刚刚演了两三场,以后时间长了他们也会在不断丰富中越来越好的。至于濮存昕演的董祀,基本还不错,形象好,人物清楚。记得在什么地方见过濮对人物的感觉是语言多,这点对。只是包括濮在内的演员在语言风格上还不够鲜明强烈,有的淹没在语调里了,语言的表现力不够丰满,这点是可以在以后的演出中找到的。
濮存昕:这个戏以前看过,这次恢复老戏都有创作的心理过程,但首先就是学习。北京人艺的年轻演员就是在老演员传、帮、带下,与他们眼对眼,面对面,心靠心地过来的,自然不自然地都有影子,骨子里有传承的东西。在排练场上,《蔡文姬》中老演员的创作笔记贴在墙上,蓝天野老师的也在,我都仔细看过,蓝天野老师的戏对我启发很大,演老辈人演过的戏受他们影响是必然的,但一个有能力有创作自主性的演员会在学戏过程中滋生出个人的真切体验。
濮存昕无论从气质还是从形象上都被看做是蓝天野的接班人,这个董祀也让濮存昕再放光彩并证明他坐人艺头把交椅当之无愧。
苏民Vs杨立新
苏民:虽然我在原版本中演周近,但这次身兼导演之职,不可能只对周近下功夫。对于周近我认为他只是个庸俗的人,不是坏人,他的错是思想方法问题。杨立新在分析剧本人物时,我们探讨过这个问题,在台上他演得挺不错,艺术永远是自己的,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
杨立新:原版的我也看过。这个人物是难接、难演、难受,这是我第一个舞台上的古装戏,我认为周近不是一个坏人,只是比较主观而已,所以在表演时校正了一下,没使劲弯腰屈膝的,效果倒也还行。我们只排练了三个月,而老演员们一直演到60多岁,加上各自的人生体味与经验,才有了那样的感染力,所以不能放在一个天平上称。
苏民的老当益壮与杨立新厚积薄发使周近成为全剧中并不招人讨厌的人物,也是杨立新近年少见的能显其功力的形象,毕竟是整天在耳濡目染,杨立新绝对"获利匪浅"。 梁冠华:没了"对家儿" 几个主演中唯一没有"对家儿"的是梁冠华,当年这一人物是由刁光覃扮演的。但幸运的是,梁冠华曾在1982年的复排版中扛着大旗跑过龙套,比别人又多了些切身感受。 "这出戏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大戏,当年扛旗时是把此剧作为台词教学,这次复排也曾想到那种说台词的方式或许不习惯,但表演是多种样式的,在看惯了张大民式的平民百姓的形象之后,这个变形的曹操让我有了更多的感觉,也给自己又开了一条路子。在不能模仿的前提下,尽管资料只有北影的电影版,它也比舞台上差很远,但仍让我在表演上吸收了不少东西。"
人艺的每个动作都会格外引人入胜,《蔡文姬》的重排在某种意义上表明了人艺的传统不可丢,让人看到了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人艺还敢于排这么一部古典诗剧,而且全是新明星担纲,另一方面也表明人艺是后继有人的。 (卢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