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往事,发生在八二年到八四年之间,和相声有关又令人无法忘怀,今天说出来和网友分享。
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在北京工作,单位位于天坛公园的西门。进京之前,在"北京晚报"上看到袁世海先生每天清晨都要在天坛公园里练嗓子文章,于是一到北京我就买了公园的月票,花了六毛钱,准备去看看舞台之下的活曹操。
几个月下来,没有发现袁老先生,倒是发现了另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公园的西北角上,当时的牡丹园和芍药园中间有一个花坛,每天早上都有一位老人在那里播放相声唱片。声音所及的地方,零零散散聚集了不少晨练,溜鸟的大爷大娘们。一段结束,总会有人去点播。
老人长的很瘦小,有点象李文华,饱经风霜,就是眉宇间没有李文华那种和气劲。衣着十分普通,典型的退休工人打扮。电唱机很旧,放在同样旧的藤制手推童车上,唱机旁绑着一个高音喇叭,也有些年头了,所以音质不是太好,好在听相声要求不象听音乐。他的为数并不是很多的唱片放在车的下方,紧紧挨着的是电池盒,装满了一号电池。老人除了刮风下雨,从不间断,花费一定不少。记得车上还放着一个小瓶子,里面有一些听友捐赠的角票和硬币。
过了不多久,"北京晚报"登了一篇采写他的文章,报道了老人的这一善举。当仁者不让,老人把这篇文章,用塑料袋罩好,放在他的小车前给人阅读。 老人的精神感动了公园的领导,也许是晚报上文章的力量,天坛公园在花坛为老人安装了电线插座和高音喇叭,音质自然要好得多。老人依旧每天早晨推着他的童车来放相声,只不过车上的玻璃瓶不见了。
又过了不久,"北京晚报"再次登载了一篇文章报道了老人以及公园对老人的支持。老人照旧剪下这篇文章用塑料袋罩好和第一篇文章并排放在车前。
这就是我想说的故事。屈指一算,已有一十八年。时过境迁,现在的天坛公园不知还有没有人还在继续着老人的事业。我希望老人还健在,并衷心地祝福他身体健康。
相声不是侯宝林的,也不是马三立的,相声属于千千万万象老人这样的人的。离开了他们,背叛了他们,你就是侯宝林,马三立,也会一文不名。 网友大宝先生在"相声乱谈"中提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相声繁荣之迷,我也是百思不解,或许这位老人能告诉我们一点什么。
本贴由马车于2001年3月22日11:29:33在乐趣园〖中国相声艺术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