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戏曲剧团演出一般传统剧目,每病上座率不高。或以为今天的青年人不爱看老戏;或以为演出剧目不够理想,要多排新戏。我则认为关键在于有没有使观众信得过的演员。演员有艺术水平,演戏态度严肃认真,即使同样一出传统戏,由于演出质量较高,观众自然爱看。否则不要说青年观众,中老年观众也同样不爱看演出质量不高的戏。

1938年李少春初到天津,曾在中国戏院作较长期演出,每天日夜两场,十分辛苦。旧社会的文艺宣传工作远不如今天,既无官方人力物力做后盾,又无专业戏曲评论工作者给演员和剧团以应有的评介和支持;只靠演员本身的"人和"与戏院资方的吹嘘,收效当然甚微。李少春少年时久居上海,北方观众对他印象陌生,所以最初的上座率并不很高。但少春终于在天津站稳了脚跟,那完全靠本人的艺术。首晚以《骂曹》、《两将军》双出打泡,说明自己是文武全材;次晚贴演《水帘洞》,说明演猴戏有独到之处。接着,老生戏陆续上演了《定军山·阳平关》、《打鱼杀家》、《红鬃烈马》、《奇冤报》和《问樵闹府·打棍出箱》;武戏陆续贴出了《长坂坡》、《翠屏山》、《东昌府·殷家堡·落马湖》、《智激美猴王》以及先武后文的《八大锤·断臂说书》。不仅《野猪林》的一鸣惊人是后来的事,就连《十八罗汉斗悟空》也还没有出笼。当时正值暑假,我几乎不分昼夜,有戏必看。而少春的上座率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称得起蒸蒸日上,这是我亲眼得见的。他终于靠自己的表演艺术博得了天津观众的首肯。及至入京拜余叔岩之后,再度来津,别的戏不说,仅以《战太平》和《洗浮山》两戏而论(都是余叔岩亲授的),每次演出,岂止座无虚席,甚至连太平门前厕所入口都挤满了"站票"观众,几乎无立锥之地。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完全靠少春本人的内因在起作用。可见,如果演员没有真才实学,即使有机会演出时卖上几个满堂,也只怕不易旷日持久,且不免贻人以昙花一现之讥也。

(摘自《吴小如戏曲文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