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晚,大型陇剧《王维舟在庆阳》在市政府礼堂上演,拉开全市第七届新创剧目调演的序幕。这台剧目主要讲述了在八年抗日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八路军385旅旅长王维舟奉命留守庆阳的感人事迹,演出获得观众们的一致好评。甘肃省秦剧团原副团长、甘肃省剧协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窦凤琴是现场评委之一,她说:“看了这个戏之后我感到非常激动,它体现了咱们黄土高原的这种风貌,很好看。特别是在作曲方面很下功夫,陇剧味道非常浓,在那个时期的一些音乐元素也能听出来。”
10月23日晚,现代眉户剧《热土》上演,开场后二十分钟,礼堂内座无虚席,礼堂外还有不少没有拿到票的群众等着进场,但工作人员抱歉地说:“里面都坐满了,不然就让你们进去看了。”现场气氛高涨,几次响起热烈的掌声。范立民是个老戏迷,今年66岁,每天晚上都来看戏,一场都没落过。他说:“这一届新剧内容好,更贴合当前实际,有现代气息,,演员演得好,剧情也好,一下子就能把人吸引住。我们这些爱看戏的人平常都是在集市上或是公园门口看看戏,能走进剧院看戏的机会真是太少了,像这样的演出应该多一些。”
10月24日晚,大型历史陇剧《医祖岐伯》隆重上演,这台剧目从策划、剧本到创排历时3年,内容紧紧围绕“医祖”这个特定身份,将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中医药理念贯穿全剧,塑造了医祖岐伯这样一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厚重的历史题材,强大的演员阵容,华丽的舞台造型,这些大手笔制作为观众们带来一场视听盛宴。总导演王亨说:“我们在强调突出陇剧风格特色的基础上,赋予了这部剧更强的听觉效果和视觉效果,不仅在音乐上加强陇剧特色,在人物表演上更注重陇剧的表演风格,表演时力求粗犷、质朴。我们的舞美是虚实结合、以写意为主,所以既体现了陇剧的特点,又突出了它的美感。除了剧情故事外,这个戏还需要有专业的医学知识来做支撑,可以说,将这种独特的专业性体现在戏剧中还是比较少见的。”
10月28至29日,大型近代陇剧《古月承华》两次亮相政府礼堂,精彩不断,好评如潮。2011年,这台剧目荣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集体奖和主角奖。该剧着重突出古老陇剧的皮影特征,不仅在服饰搭配上沿用了皮影戏的特色,演员表演动作和行走坐立也都是皮影戏偶人的特色,以其强烈的艺术性、细腻的人物刻画和优美动听的唱腔呈现在舞台上,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不少观众表示:这个戏不愧为精品之作,无论是剧情的编排,演员的表演,还是舞台设计都非常讲究,一个县级剧团能创排出这样的作品,并且能登上中国戏剧最高奖的舞台,令人振奋。
从1987年的第一届开始,新创剧目调演在我市已经延续35年。“这次调演共有5台陇剧、4台眉户剧,均取材于庆阳的历史和人文,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特色文化大市建设战略性部署,彰显了地域特色,弘扬主旋律,艺术感染力强,市场前景看好。2012年,全国院团体制改革、转企改制,全市编剧、演员、音乐、舞美等专业人才匮乏、青黄不接,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还能成功举办新剧调演,这在全省也是比较罕见的。”市文广局副局长魏平凡说。
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全市舞台艺术创作,推出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彰显地域特色的优秀剧目,积极推进特色文化大市和戏剧大市建设。我市每年召开一次全市剧目研讨会,每五年编制一次全市舞台艺术创作规划,并于2012年出台《庆阳市重点文艺创作项目资助管理办法(试行)》,对重点剧目创作进行资助。
“这些年来,我们庆阳的戏剧创作取得一些丰硕的成果,很多作品在全省属于领先地位。特别是我市经过连续30多年的剧目研讨会和连续五年一次的七届的新创剧目调演的推动,助推了我市的影视、戏剧事业快速发展。出现了《情系南梁》《医祖岐伯》《周祖公刘》《绿叶红花》《女儿如花》《古月承花》等反映我市红色、农耕、岐黄、民俗等文化资源特色的优秀舞台艺术佳作,以及一大批优秀的创作作家,如李应魁、刘贵荣、刘镜、边琳、杨建国、吴金辉、何伟等,先后获得了多项省市新创剧目大奖。”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兼秘书长、市农耕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甘肃省陇剧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左瑞杰说。
目前,我市已有不少精品剧目在全省受到瞩目,甚至登上国家级的舞台,但是,如何把更多的好剧带到百姓身边,让老百姓有更多的机会走进剧院去看戏,享受到优秀的文化创作成果,丰富文化生活,亟待进一步推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