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这几天很冷,7日下午,我3:00钟出发,去南湖剧场“踩点”,准备买票,中间两次进北方图书城在三好街的分店,外面实在太冷了。
但是知道,漏票。
然后两个朋友来,李,是鲁美的,作画有功夫,画了鲁智深的半身像,预备送给袁先生。孙,是沈大的,后来聚在一起的还有“慢三拍”。
我和“慢三拍”开场以后才进去的,当时袁小海正在唱“打虎上山”,自有他自己的风格,不合原唱的味道。袁小海的《华容道》我看过,还是相当不错的,嗓子也好,“皱蚕眉睁凤眼”扶摇直上,颇可听,他穿军装,说明现在在战友京剧团了。而后也就知道,这之前他就加了《华容道》“耳边厢”这一段,前面还有丁晓君的“八年前”和“看大王”,可惜的是我当时坐得远,没有看清袁小海是什么模样,我对他是很崇拜的。
然后,张微演唱“八一三”,又有“叫张义”,也很好。她今年好像刚25岁,是在沈阳坐的科,后来分配到沈阳京剧院,然后到了北京,所以我对她还很有感情的。从沈阳出去的,于魁智、朱强、姜亦珊、中戏的冯蕴,我对他们都有相当好感,虽然有些人的戏我根本就没有听过。
于兰扮上,唱了“乱云飞”,又加“黄连苦胆味难分”,反映很好。
然后是“智斗”,朱宝光、张萍的演唱都无可挑剔,刘金泉也好,他是袁老的徒弟,叶少兰《吕布与貂禅》里的董卓就是他的。张萍地道的张派,和原唱在风味上也有不同。后来又听朋友告诉我说,她周围一些戏迷一边听一边在问,是谁的参谋长,怎么这么好?可见朱宝光是以真工夫服人的。
可惜的是,用的是伴奏,不能领略战友场面的风采,我原来还打算,散戏后去看看迟彦春老师呢。
然后休息,我去找后台入口,没有结果。
然后才是《红灯记》。
李玉和一出场,正对观众这么一亮,台下疯了一样地喊好,几度起伏。“手提红灯”四句是真唱,后面“提篮小卖”也是,去当年甚远,但已经相当不易了。况且当年大病之后,医生说他今后说话都不能成句,他硬是凭着惊人的毅力,恢复练功,并能够重新登台,冲这一点,我敬重他。
当初曲素英像教孩子一样教钱浩梁说话,一句“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直说了半年才有点样子。
孙洪勋上场也有彩声,他的表演和我在VCD里看到的是一样的。然后上伍长,“跳车的有?”许多观众没有注意,伍长是谁扮演的,我们几个却留意了,是白荫堂,好角儿。我看过他给李长春配过姚刚。
赵葆秀48年生人,但相对来说是很年轻的,这六场她是坚持真唱的,很有功底。幕一拉,掌声就跟着来了。“痛说”一段,彩声无数,而她如泣如诉,更催人泪下,尤其“闹工潮”,慷慨激昂,很过瘾。
袁世海出来接电话,一上场,叫好声、掌声,汇集一片,震天动地。我当时已经不在坐,我重任在肩,到前面拍照,我是一直拍到第六场结束,很辛苦。当时我就觉着彩声从后面奔涌而来,一浪盖过一浪。
袁老得彩的地方很多,我不能尽述。最先提神的地方是“限期破案”,一个立正,“是,是!”
钱浩梁后面“有多少”“日本军阀”、“屈膝投降”都是录音,没有什么反应,“狼心狗肺贼鸠山”也是录音,但观众叫了好,这是为他当年的演唱叫的。
“宁可筋骨碎,决不把头回”“共产党员钢铁意志视死如归”,斩钉截铁,钱浩梁是使了全身力气咬最后一个字的,尤醒目。鸠山当时目瞪口呆,也颇传神。
曲素英唱“我家的表叔”、“听罢奶奶”、“听奶奶”时,台下随声附和者众。
李玉和受刑,上场后居然走了一个“鹞子翻身”,殊为不易!
演出用的是老本子,“这个人的心思”、“铁蹄踏过”这些词都有的。
看不到开打是可惜的。
演出结束,全体演员谢幕,毕;观众热情高涨,幕又拉开,四位主演再谢;幕闭,而激情不减,彩声高喊,袁老再谢。
我就急了,回头那几个朋友怎么没过来呢。我是练家子,一下跳到台上招呼他们,结果被工作人员赶了下来。但我已经知道后台门在哪了,一起奔过去。
他们四人在里屋卸装,我问一个人,张萍老师在哪?她说刚出去,我往门口那一看,呀,朱宝光,那相当有派啊。我们四个就上去见礼,他签名是不厌其烦的。合影一张,值得永久留念。
然后去等袁老,袁小海当时也没有见到。
很拥挤。李把画送给他,他听说是画的,很高兴,说了一句“very good”,在场的都大笑,冠缨索绝。画后面是我们仨题写的祝词,他签名时则写了“画鲁智深神似,非常高明,谢谢。
2002年冬月,袁世海,八十七岁”。签了几个名他就回,确实站得太久了,最后一场站着,谢幕站着,卸装站着,签名还得站着。
然后见赵葆秀老师,她的模样容易认,电视上经常看见。她待人很热情。
钱浩梁低头坐着,不多说话,很谦虚的样子。而曲素英一个花旦,就很活泼,虽然已经65了。我说起她的《五花洞》,她就更打开了话匣子,说那时侯正得癌呢,后来说让我上去试试……
不虚此行! 这戏真值得8日再看一遍。
本贴由滕继文于2002年12月09日18:57:57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