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称自己算不上“大师”,一方面又说自己是“炮兵司令”,昨天上午,全国政协委员、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携手全国人大代表、川剧代表人物陈智林做客与本报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网易,与网民畅谈以黄梅戏为代表的地方戏曲面临的生存困境,两人还把“炮口”对准春晚把地方戏作陪衬的做法。

感慨基层文化设施严重滞后

“现在‘大师’泛滥,我不是大师,只是一个还算称职的演员而已。”访谈一开始,黄新德便称自己性格如“炮兵司令”,敢于说话。谈到目前地方戏曲的生存现状,黄新德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一方面是金碧辉煌、大制作的各种晚会,一方面却是基层剧团举步维艰、为生存打拼的困境。同一块土地上两种不能比的命运,让人感慨万千。”

黄新德说,对于基层百姓,不仅要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还应提高他们的精神享受。文化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可以成为一个“不怕风吹雨打的精神家园”。但是,本来大多以通俗、民俗、世俗形式与民众零距离接触的传统民族艺术,现实中却离百姓越来越远,造成农民、工人等普通群众很难享受到应得的文化权益。

“并不是剧团赖在城里不愿意下去服务”,黄新德表示,剧团也很想“活”在观众的眼前,“但缺少一种平台。”在40年的演出生涯中,黄新德看到基层的基础文化设施非常尴尬,很多县、区基本没有剧场,没有基本的演出场地,“这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人才缺乏制约了戏曲的发展

黄新德认为,之所以现在全国大部分的文艺团体处于躁动不安、左右观望的状态之中,可能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摸索有关。“试点、试点,但试了很多年还没找到点。”黄新德提醒人们慎重提文化体制改革成功的字眼,“到底是不是成功了?方向真的对吗?”

在黄新德看来,现在匆忙把“浑身伤痛、体质虚弱、需要呵护”的文化队伍推向市场,很容易扼杀一个文化团体。“走向市场和推向市场是两个概念,‘走向’是做好了准备,‘推出去’可能就是被动的。”

由于地方戏曲生存困难,目前戏曲演员的待遇很低,用黄新德的话说,就是“只能摇摇晃晃过日子”。他说:“我算比较好的,享受国务院津贴,其实一个月也就一百块钱。”由于待遇低,而且戏曲演员训练非常艰苦,因此没有多少人愿意干这一行,人才自然就很缺乏,这也制约了戏曲的发展。

黄新德深有感触地说,他自己就不愿意让孩子干这行,从小就让孩子与戏曲隔绝,“可能这就是普遍的传统艺人的心态。”

“戏曲病人”亟需“输血”

“保护戏曲分两种,一是自我保护,二是外来保护。”自我保护即从业人员甘当民族文化的守望者,“明知道它穷、明知道它苦,还自作多情、痴心不改地守在这片土地上。”黄新德认为,地方戏曲要摆脱困境,除了依靠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政府、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黄新德很尊重被称为“国粹”的京剧,也非常“羡慕京剧老大哥”。他说,国家有一笔专项发展京剧的基金,评选十大重点京剧院团,每年给他们固定的资金以支持。而全国6个昆曲剧团,国家每年也有大笔资金投入。“我们不指望国家对各个地方剧种都那么关注,但如果地方政府也能学习这种精神,保护地方戏曲这种文化遗产,那就能从财政上解决剧团‘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局。”

黄新德曾经大声疾呼要“走向市潮,但是现在他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还是要先把身体养好,把病养好,再出去‘打工’,这有一个过程。”黄新德把目前的地方戏曲比作一个重病患者,“首先要保护抢救,给他看并输血,增强其体质,等他身体稍微强壮一点,再考虑让他进行锻炼,然后再参加‘奥运会’。”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