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不惑之年"的杜镇杰,在人生的轨迹上转了一个大圈子,又重新回到原来的起点上:把舞台当作实现自我价值的最终选择,真是一种难解难分的不惑之惑。
七年前,已经小有名气的杜镇杰淡出京城,去了香港谋发展。然而,经过了一番商海沉浮的历练,植根在心底的粉墨情缘反倒"剪不断理还乱"地疯长起来。终于,原神归庙老虎归山,北京京剧院的"三驾马车"王蓉蓉、杜镇杰、李宏图,又挑起了一团领衔主演的大旗。尽管杜镇杰是借着新创剧目《蔡文姬》中的左贤王与首都戏迷重续台缘的,可在他的内心深处,仍认为还是余派老生的传统经典,更能体现他的艺术实力。
杜镇杰说他演唱技艺的根基,更多来自于余派名师刘盛通老先生的口传心授,那真是如同临池摹帖一样,一字一句究其表里的苦功夫。向马长礼先生投师问艺,成为马先生的得意门生及至又成了"乘龙快婿",那则是以后的事了。在"深刻的保守"这样一种艺术观念中,杜镇杰把先生的教诲、舞台的实践与个人"世事洞明皆学问"的体悟融为一体,反反复复进行求索。他认为,唱老生,特别是宗法余(叔岩)、杨(宝森)的,一张嘴开唱,够不够品位是最主要的,而对前辈大家艺术真髓的理解与认识到不到位,则是其中关键。旅港期间杜镇杰也曾在各种"国剧"场合参加活动,越是纯粹的传统"玩艺儿",越能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站得住脚,是他最深切的感受。重返北京舞台以来,杜镇杰演出的《杨家将》、《洪羊洞》等余派经典,无不以韵味纯正古色古香赢人。
本月22、24日,杜镇杰将在长安大戏院登台,演出全部《伍子胥》、《奇冤报》两出唱功繁重的挑梁大戏,他追求的最佳境界是,不只是临场效果的火爆,而是更有耐人寻味的余韵。(刘福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