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被人口、环境、民族三大问题困扰,它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存亡。其中民族问题,更可以直接引发一系列矛盾冲突,使人类文明与万千生灵被毁灭在刀光血影之中。

中华民族,是以兄弟共生情谊为纽带的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已是全民的共识。当人们回眸历史上民族关系时,有时会立足于“夷夏大防”的历史斜坡上,失去了无偏无我的判断,这在传统的民族题材剧目里,并不乏见。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已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华各族人民,拒绝一切民族偏见。

厦门市金莲升高甲戏剧团推出的新剧目《金刀会》,虽是旧戏重编,却是站在当代先进思想的制高点上,对杨家将抗辽故事予以新的解读。将夷夏相仇的怨怒,还原为同根相煎的哀婉。“金刀”划开了人物因仇怨而闭锁的心灵,用心灵的歌传达出历史的回声,各民族大众共同的心声。《金刀会》之新,就新在这里。

《金刀会》有较高的文化品位,是以较高的艺术含量为依托的上述主题,没有直露在人物的唱、念里,而是渗透在曲折情节中。杨业被辽军困于两狼山下,撞死碑前,为家国之仇不可消解,作了极沉重的铺垫。又以祖传金刀,由“定宋金刀”被更名为“灭宋金刀”以激化矛盾。在失刀、祭刀、谋刀、盗刀、寻刀、夺刀、还刀的情节合理推进中,去展示人物隐秘的内心冲突。萧太后与佘太君虽代表着两个对立的皇权,剧中却以她们为人妻、为人母的共有的女性心态中,在相近的感应点上共振出“它年中华成一统,宋何在辽何在都被今天的大雪盖”的昂扬心曲。使观众在充满趣味的观赏中,敞开怀抱,让心灵融入这“民族团结”的永恒的主旋律中。这是《金刀会》取得成功的基点。

《金刀会》是在宋、辽历史冲突的背景前,以杨业战死为引线,凭藉想象、虚构出引人入胜的情节。《金刀会》编导者在虚拟与真实之间,发挥创造性,摒弃随意性,使剧本具有着历史剧的品格,蕴含着历史的真实。我认为历史的真实,不只体现在事变的演进与结局上,更应体现在人的心路历程里,心灵史,永远是历史最真实、最辉煌的主体。《金刀会》从这一点上给人留下了某些启示。

高甲戏是南方剧种,却要编演塞上题材。戏曲是地域文化的形象的立体的显示,要表现别一种地域文化,有较大难度。高甲戏《金刀会》基本上突破了地域文化的壁垒,把握住了大漠孤烟、慷慨悲歌北国情韵,令人耳目一新。 《金刀会》的编剧、导演和主要演员十分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创作任务。《金刀会》也成功地守住了戏曲本体,虽有新变,并没有失去自性的蜕变。为此,我为高甲戏《金刀会》叫好。 (李佩伦 中国文化报)

演绎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看高甲戏《金刀会》

辽宋战争这段历史曾引起过无数戏剧家的遐思。特别是杨家将的故事,自元杂剧以来,不断被谱写为壮怀激烈的英雄悲剧。清代出现了《四郎探母》,剧中的伦理亲情超越于残酷的民族矛盾和战争之上。所以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比较突出的时候,《四郎探母》常常受到批判。50年代,赵树理重新处理此一题材写成《三关排宴》,突出了人物的政治情感。但是《四郎探母》始终为许多演员和观众所喜爱,在阶级斗争的弦绷得不紧的时候,它就会整本或片段地出现于舞台。有人说这个戏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是因为艺术上成就高,唱腔好;其实也不尽然,从内容上说,这一故事也有许多牵动人感情的东西。一些经过离乱之痛的人或者怀着家国之思的游子更会被触开伤感的闸门。但是《四郎探母》确是有缺陷的,不仅对于杨四郎的失节过于回护,而且只看到佘太君和萧太后是两个“母亲”,似乎她们全无政治头脑。

新时期以来,人们对少数民族题材又有了新的认识,许多剧本重新塑造了少数民族的领袖形象,特别是萧太后这一人物,由不同地区、不同剧种创作演出的《契丹女》、《契丹魂》、《承天太后》等作品,写出了她在不同年龄的风采。《金刀会》是这系列作品中的新的一部。 创作这类题材的作品难度是很大的。既不能沿袭传统的偏见,贬损少数民族人物,又不能涂改历史,消除掉历史上的民族矛盾与战争。而是要更深刻地写出历史的本质的真实。这是第一。第二,要重新演绎这段耐人寻味的历史,就必须重新演绎双方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细致挖掘人物的心理和情感。郭沫若说:“古人的心理,史书多缺而不传,在这史学家搁笔的地方,便须得史剧家来发展。”(《历史·史剧·现实》)写严格意义的历史剧如此,写历史故事剧也如此。

高甲戏《金刀会》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它利用了传统戏《杨八姐智取金刀》的框架,但改变了故事的结局。为使这一结局合理,作品较细致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剧作吸取了多年来关于这一题材创作的丰富经验,努力写出既是母亲又是政治家的萧太后和佘太君两个人物的复杂感情。

杨令公的金刀失落辽邦,由大宋的光荣的象征变成了不堪忍受的耻辱,而佘太君让女儿八姐去盗刀,而不是用武力去夺刀,实出于不得已。无论是宋王朝,还是杨家都已没有争战的实力。另一方面,太君让女儿独入敌营,又是对她智勇的信任。而八姐也确实不负母亲的期望,在盗刀过程中智勇兼备,露出破绽时能勇于应对。饰演八姐的刘丹云以娴熟的武功和俏丽的身段演出了人物的英武之气。然而这只雏鹰到底敌不过老辣的萧太后。如果不是她存和解之心,借机盟好,那恐怕就要给这场民族战争悲剧染上新的一层血。虽然杨八姐盗的是假刀,但萧太后却亲自送还金刀,这是很凝重的一笔。写出了萧太后的远见和胆略。她做出这一决定是不易的,既要力排众议,又是对自己前一段争战历史的一种否定。剧作写了萧太后做出这种决定的原因,母寡子幼,主弱臣欺,她要保存自己的力量,同时也有对杨令公的钦佩。到了两军阵前,见了同是寡妇和母亲的佘太君,又引起了女人的互相同情等等。但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客观的情势,萧太后是以退为进,以主动的还刀宣扬自己军事上的优势。我们不必过多地以今天民族团结的理念赋予古人。多年的对手战场上再次相遇,那是可以产生很多悲剧情怀的。饰演萧太后的吴晶晶和饰演佘太君的张丽娜都能较好地体会人物的心理,在议论“女人”的话题时不失政治家的气质,在和解中仍充盈肃杀之气。导演用了许多喜剧的手法处理这一故事,一方面增加了这个戏的观赏性,另一方面在悲喜的反差中加浓了这个戏的历史苍凉感。因此这个戏有一种艺术力量,看完戏之后,不仅高甲戏那独特的声腔和表演仍萦绕心头,而且这一段悲壮的历史和那几个想驾驭历史的人物也使人难以忘怀。历史,是一场大雪掩盖不住的。 (安葵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