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国古代剧作家心路》《东西方戏剧进程》《梅兰芳传》《中国戏曲发展史》(合作)之后,刘彦君先生又推出了她的新作——《图说中国戏曲史》。
和以前的数部专著一样,这部著作显示了作者独到的学术眼光和探索精神。
首先,作者对戏曲文物、文献等史料的甄别和选择十分慎重,这使她能够将戏曲史的勾勒悬挂在准确而清晰的背景之上,从而游刃有余地在戏曲艺术和戏曲艺术家的发展中考察历史事件,真实地反映戏曲艺术发展的本来面貌,正确地记录并揭示各个时代戏曲艺术家的具体的历史个性特征。
其次,作者对传统方法与新方法、文献功夫与新视角之间的关系作了较好的处理。从思想方法层面来说,本书体现了一种逐渐抛弃简单化评判而趋向理解性阐释的转变。这一转变,如果说在她以前的著述中还是一种模糊状态的话,那么在这本书中则呈现为一种自觉的追求,如对李渔、阮大铖、吴伟业等人的评述。在处理文献功夫与新视角的关系方面,作者虽然也注重考察历史背景、时代变迁、社会生活等外在因素,但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挖掘了时代、社会等外在因素在艺术家心灵上被转化为艺术感受、形成艺术作品的过程。这就触及了艺术作品内在、深层的东西。如对白朴《梧桐雨》和洪升《长生殿》等作品的阐释,立足于剧作家的心灵世界。
再次,作者十分注重从感性层面去把握戏曲历史的发展和流变。由于时空和思想的距离,现代人们对于过去的文本常常容易产生某种程度的“误读”现象。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作者一方面借助于种种历史材料重建起戏曲作品源出于其中的历史情境和生活情境,从而使其原初价值和意义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另一方面,作者设身处地地在心理上置自己于当时的剧作家同一地位,体验、恢复并重建剧作家创作作品时的心理过程,从而构筑起一个充满着当时人的感受、欲望、时空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感性的生命世界,这样,自然更容易为现代人所体验、感受和理解。如书中对明代万历时期社会思潮和汤显祖“四梦”的评析就很见功力。
此外,本书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那一幅幅穿插于文字之间的图片。作为整个戏曲流程中的一个个横断之面,它们以自己特有的线条、色彩、形态,使这本书摆脱了一般史学著作呆板、严肃的面孔,而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和神韵,从而成为书中最为亮眼的特色。 《中华读书报》 2001年5月17日 何玉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