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凡是在各种文艺演出中,演出结束都有一种“谢幕”的仪式。观众热烈鼓掌,演员上台答谢。相互表示礼节,已经习以为常。
对于这种“谢幕”仪式,虽然流传已久,但是,也有一些前辈艺人,对此表示不满,有所异议,甚至加以抵制。1948年,“冬皇”孟小冬在上海的一次赈灾义演中,演出“余派”名剧《搜孤救孤》,引起轰动。全国各地,均有人特地赶来观赏。演出结束后,大家照例鼓掌,欢迎孟小冬上台“谢幕”。而,孟小冬则在后台,洗脸卸妆,坚决不肯再上台答谢。她认为,自己凭着精湛的演技,为大家作了精彩的表演,使观众得到很大的艺术享受。自己已经付出了极大的艺术劳动,怎么还要上台去“谢幕”呢?然而,台下观众又都不肯离去。僵持很久,难以收场。最后,在大家一再的恳切要求下,孟小冬提出,请那些有实力的观众,慷慨解囊,多捐钱款,赈济灾民。结果,台下观众,纷纷认捐。孟小冬才身穿便装,不施粉黛,到台上与大家见面,以表示代灾区人民致以谢意。
还有一次,也是在上海举行的一场大型义务演出,由梅兰芳、周信芳、赵如泉、张少甫等名家主演《龙凤呈祥》。其中,还邀请盖叫天先生扮演赵云。当时,盖老也向主办者提出:演出结束,拒绝谢幕。便在台前竖了块木牌,写着:“谢绝谢幕”。台下观众看到后,也很理解,并未曾引起什么风波。
过去,我国历来的戏剧演出,一直没有“谢幕”的习俗。这种风气,原是从外国流传而来的。不过,在国外不叫“谢幕”,而称“叫帘”。英文写作 call the curtain ,就是说,观众对于这个剧团与演员的演出,非常满意,热烈鼓掌,表示谢意。请演员们上台,看看观众们致敬的情景。民国初期,梅兰芳在北京演出时,常有外国观众去看演出。散戏以后,总有几次“叫帘”。时间一长,形成惯例。于是,这种仪式就开始在各地流传起来了。不过,后来大家将“叫帘”称为“谢幕”,变成是演员向观众道谢。这样一来,意义就相反了。也就难怪有些前辈演员,产生反感,有了抵触情绪。当然,无论是“叫帘”还是“谢幕”,都表现了观众与演员之间的尊重与敬意,只要双方都能理解,相互认同,那也就不必过于去追究计较与咬文嚼字了。

(摘自 《戏曲艺术》杂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