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中"将相和"

戏剧表现生活,生活也产生戏剧。在一出戏的演出过程中,往往产生戏外之戏。 起社在1949年,连演72场《野猪林》于上海天蟾舞台,约定明年春节仍蝉联演出,并预定上演新剧《云罗山》与《将相和》。经过无锡、南京两地的短期演出,岁尾重回上海。不料资方顾某,席卷盈利逃往香港,背信弃义,食言而肥。起社只得自筹路费,返回北京。这时,我已与少春合写了《云罗山》,并独自写了《将相和》,恰巧当时北京文艺处的负责干部王颉竹也想与我合作《将相和》,我征求少春、世海的同意,加入颉竹同志。剧本完成,正待排演,哪知少春、世海为了一些人事关系,发生了矛盾,各执己见,相持不下,以致闹成僵局,起社暂时停演。

谭富英的艺术修养很丰富,他平日深居简出,熟读《列国》、《三国》,他听说我已编写了《将相和》,颇思问鼎,便请万子和到我家来,索取剧本。基于信义,我进求少春的意见,少春很坦率地说:"《将相和》是一出很有教育意义的戏,不能久久搁置,我现在既不能与世海演出,谭先生想排,正是好机会。谭先生自有谭先生的风格,我将来演出也有我自己的路子,不会彼此影响。您不必为难,可以先给谭先生排。"我深为他这旷达的胸襟所感动,更希望他早日排出此剧。我把《将相和》剧本送与富英,恰巧天津中国大戏院约他与世海合演一期,请我同去天津,为他增润个别唱词。原来富英遵从传统,在"出使秦邦"一场,仍想唱刘鸿声的导板、原板,但又要把人辰辙改为江阳辙,最后一场的"负荆请罪",也想唱碰板原板,丰富唱段。我按照他的要求,在交通饭店完成了剧本的增润,正待排练,不想世海与原来谭剧团的花脸名宿刘砚亭为了廉颇一席又发生了矛盾,因而辍排。我在回京路上,想到少春、世海发生矛盾,影响了《将相和》的排演,戏外的将相不和,戏内的将相自然和不到一起了。

剧坛的消息,不径而走。少春已知谭、袁辍排《将相和》的经过,他似乎与我同感地说:"我们演员虽非将相,却也因小故而影响排演,损失很大,何况执掌国家大事的将相,更不能因为意气之争,影响团结。看来,《将相和》这出戏确有现实教育意义!"他这番话,已透露了悔悟之心,我便顺水推舟,问他与世海究竟有什么说不开的矛盾,他说:"区区小事,有什么说不开的,三哥(指世海)是个热情直爽的人,我们一见面,就会雪释冰消了。"我说:"既然如此,何不今天就去会面,我愿做《将相和》中的虞卿。"少春欣然,说了声:"如此,虞大夫请!" 我们同到西草厂袁宅,世海迎于门外。一位蔺相如,一位廉颇,对坐在沙发上,四目相瞠,足有十分钟的工夫,相对无言。只见少春滴下泪来,世海也泪噙眼内,我心想:是火候了!开口说:"你们二位,和则双美,离则双伤,有什么说不开的,今天当着我,说个痛快!"世海终于也流下了眼泪,说道:"有什么说的?一句话,明天排戏,《将相和》!" 第三天,我就命人赶写"单头",准备排戏。哪知李、袁二位在没有演出舞台上的《将相和》之前,先演了一出生活中的"将相和",不但传遍北京,还传到了天津,天津中国大戏院立刻派李华亭约请起社到天津公演。起社同人,一个个兴高采烈,就在天津演戏之余,排好了《将相和》一演而红。与此同时,谭富英也与裘盛戎组织了太平社剧团,在北京排练《将相和》,电请我赶回北京,为裘盛戎加写唱段,在长安戏院排了两天,恰与李、袁的《将相和》,前后演出。从此,剧坛传出了"《将相和》中"将相和""的佳话。而佳话尚有余音,李万春与景荣庆,奚啸伯与苏维明,杨宝森与王泉奎,李鸣盛与郭元汾的《将相和》,陆续演出,"《将柑和》中"将相"和"这句话,又扩大为戏曲界更大的团结,大家争演《将相和》,在人民群众中起了良好的教育作用。(未完待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