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些国营剧团靠补贴度日,面临一片萧索景象时,被称为“草根”戏班的民间戏班却提前“返青”,透出一片春色。
浙江省嵊州市100多个民间戏班,3000人的演艺大军,在政府没有一分钱拨款的情况下,2001年共演出15850场,创收1300余万元。其中30个民间职业戏班,平均演出450场,最多的一个戏班达到580场,是当地专业剧团的5倍。
民间戏班何以被称做“草根”戏班一层含义是指非正规、非科班,是指演员较少,行头、道具简陋,在乡村或小城镇庙台、草台流动演出的戏班。
产生于勾栏瓦舍的中国戏剧,从它诞生那一天起,就是民间演艺的产物。中国戏剧这棵参天大树就是由“草根”长成的。今天在戏剧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时,“草根”又在百花园中萌芽出土,并在风雨中舒展身手,唱响演出业的“大戏”。
草根离土不能活,我们今天研究这个“草根”现象,首先应该关注“草根”与“大地”的关系,即民间戏班与观众的关系。
民间戏班的组织体制,决定了它向自己的“衣食父母”——观众一头沉。民间戏班顾名思义属于民间组织,无上级主管单位,自然没有国家编制、没有政府投入。因此在民间戏班的字典里没有“等、靠、要”这三个字。观众是民间戏班惟一的“衣食父母”。用一位民间戏班班主的话来说,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出发点就是为了向观众“讨”饭吃。“讨得到讨不到就看你功夫,这叫有本事吃本事,没本事铲饭粢锅巴。”这话有点自贬的意味,但说出了问题的实质,确实,只有取得观众的认可,才是民间戏班惟一的生存之道,发展、壮大之道。
民间戏班的演出形式是与观众交流的特有方式。民间戏班在舞台实践中,大部分上演情节不复杂的“路头戏”。“路头戏”是他们在流动演出时独创的演出形式。他们演出时并没有剧本或不完全按剧本演出,而只列一个简单的幕表、提纲贴在舞台后面因此它又称
“幕表戏”“提纲戏”,幕表标明这部戏的场次、先后上场角色、大概剧情等。“路头戏”的产生看似有点“草”,但后来的功能却体现在与观众的交流上,因为“路头戏”形式上只需一个戏剧框架,内容上只求一个共通的母题,大部分空间留给演员即兴发挥,嵊州当地叫“落地唱书”。主人想演什么戏,只要给一个梗概,演员会来个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结合,立马给你编出一台戏来。平时他们储备了丰富的“路头戏”剧目,诸如生日戏、周岁戏、寿年戏、庆贺戏、乔迁戏、庙会戏等上百部戏供观众选择,满足观众的各种个性化需求。
民间戏班的俚俗化戏剧语言,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同。民间戏班演戏时的唱词道白尽量摘录当地观众口头上鲜活的方言口语,这符合文化程度不高的观众的审美取向,从而拉近了与“草民”阶层的距离。
民间戏班的平民化作风,消除了剧团与观众的隔阂。嵊州民间戏班走村串户去演出时,没有国营剧团的正牌架子,也没有名演员下乡的排场,他们不需要兴师动众地送往迎来,也不需大肆铺张地招待、服侍,他们打出牌子:自带铺盖、自办伙食、自搭戏台,不给主人增添额外的麻烦。
民间戏班的“低门槛”定位,是吸引观众进场的一大优势。民间戏班所以能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广受欢迎,在戏金的定价上,不得不说是一大优势。一般农村节庆日,如婚嫁、生育、做寿、造房,都想请戏班来唱几天戏,让父老乡亲们乐一乐。国营剧团一般开价在3000元至8000元一场,民间戏班只要1000元至2000元一场。对台戏还未有开场,输赢已在阿拉伯数字上见分晓。当然,民间戏班没有专业剧团沉重的负担、庞大的花销,演出成本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民间戏班来自民间,他们更了解父老乡亲在文化消费上的承受能力,因此,他们定价就比较实际。同时,他们也知道,再好的戏,再出色的演技,如观众因“门槛”太高而进不了场,一切都是空的。眼前要紧的是降低“门槛”放观众进来,只要有观众来看,他们就有展示自己的可能。至于戏金少,他们自会用薄利多演来弥补。
民间戏班这种“低门槛”迎客的办法,在戏剧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其实是很聪明的:他们是在利用自己的优势培育自己的演出市场,发展新一代的戏剧观众群。只要得到当代观众群,尤其是承上启下的青年观众,那么,得观众者,得演艺界天下。
应当指出,民间戏班目前仅处在复苏阶段,它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完善与提高的地方还很多。然而,扎根于大地之中的“草根”戏班发展潜力不可低估,指不定,正如中国戏剧产生于民间演艺一样,中国戏剧的中兴,希望就在民间。
(摘自《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