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喜欢在夜阑人静的时候听杨宝森。任那缕苍凉的声音在心灵深处回旋转折。

对杨先生的评价太多太多,褒扬与贬抑对于杨先生来说都不重要了。岁月流逝,追随的依然追随,旁观的依旧旁观。以杨派为标榜的后学者多如牛毛,可是又有几人真正懂得杨宝森呢? 杨宝森不够完美,你尽可以找出他与其他名家的各种差距。甚至几乎感到在这种简单无聊的比较中杨宝森已经一无是处,尽可以像他的堂兄那样改弦更张;然而杨宝森居然能够绝处逢生,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他没有剑走偏锋,在险怪上下功夫;也没有另辟蹊径,于"创新"中求出路。纵观杨宝森一生所演剧目,几乎都是耳熟能详的传统骨子老戏,观众心中早已有了衡量的标尺,远不如新编剧目来的讨巧。可是杨宝森却老老实实地演,这么做既要有"大胆且向虎山行"的魄力,又要有"我正在城楼观山景"的从容,如果没有祢正平的三分傲骨,恐怕是很难做到的。杨宝森几乎是执著地打磨着为数不多的、与自己个性境遇相吻合的老戏,与其说是唱人物,不如说是唱自己。"平生志气运未通"恐怕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了。偶然,他也会鼓足勇气唱出"叫小番"的嘎调而技惊四座,偶露峥嵘。更多的时候,杨宝森是孤寂的,沉郁的,一如落魄的伍子胥,垂死的杨延昭,在文昭关、洪羊洞中,你分明能在苍凉悲怨中感受到那种对生存的渴望--对于杨宝森,面对台下寥寥的观众,他也一定想证明自己的价值。杨宝森深谙"君子安贫,达人知命"之道,这使他在逆境中能够保持一份澹泊与从容,空城计中的诸葛亮,那种风度不能不说就是杨宝森自己心态的写照。在李陵碑里,身处绝境的老令公不失英雄气概;捉放曹中,追悔莫及的陈公台仍有儒雅风范……在这些戏里,你看到的更多的是杨宝森的影子,是和自己心灵有某种契合的真实的人,而不仅仅是艺术了。

杨宝森的戏绝不做作,即使弱点,他也并不刻意回避,所以你可以说杨宝森演某某戏不对工。批评之余,你也就会对这份坦荡,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听杨宝森,如对良友,不时会有新的感悟,喜欢杨宝森,只因为他是真实的。 今夜,月朗风清,"一轮明月照窗棂",正如杨宝森。

本贴由齐天大圣于2001年4月18日00:33:33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