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在CCTC-11看戏剧节目,对很多新编的戏曲,实在失望极了。依然完全是传统的一套套路,发出霉腐的味儿。最近看到的一个地方戏曲,是什么剧种已经忘了,把老故事《乔老爷上轿》改编成了戏曲电视连续剧,我偶尔看到了其中的一节:乔姓书生穷困潦倒,破庙里容身,乞讨为食,天天指望朝廷"发现人才",忽一日,官府差人来报,乔书生被命为巡案大人,书生立刻面有得色,立马扔了讨饭棍,眉飞色舞地想到日后的种种荣华,醒来才知道是一枕黄梁,面前依然是泥塑木然、香烟霭然、草铺惨然、腹中饥然、心中凄然......乔书生就在遭际的变幻不定里,或大喜或大悲。而结局,依然是我们看熟了的--就在乔书生绝望之际,官差真的送来了皇帝的谕旨.... ...
中国传统戏曲的套路,有一个说法,叫做"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魄公子中状元",最后结局,几乎无一不是公子中了状元,娶了佳人。唢呐声中,新科状元牵着美娇娘进入洞房... ...圆满到了极点,也虚假到了极点。那其中,多的是对富贵的倾慕和艳羡,几乎很少看见批判的成分。包括很多被视作经典的作品如《牡丹亭》,也脱不了这种巢臼。《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汤显祖最后给了杜丽娘出棺还魂,和柳梦梅好合的结局。《梁山伯与祝英台》已经属于批判力量比较强的作品,最后还要来一个"化蝶"。我们的传统戏曲,实在太缺少西方戏曲那种强烈的震撼人心的东西。剧情的矛盾冲突,十有八九局限在嫌贫爱富之类的浅表层面上,不能洞穿人性深处的东西,更缺少对人的心灵的拷问和关怀、对人的本质的痛苦追寻和思考。思考在这里成了多余的,也成了奢侈的,作品因而少了高度和力量。而西方的作品,悲剧意识比我们要浓厚得多,它们重在揭示深刻的人性,萨士比亚的三大悲剧不用说了,即便是《威尼斯商人》这样的喜剧色彩非常浓郁的作品,也对人本质的东西有着很深的挖掘。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方戏剧比我们的戏曲更具有哲学、美学和文学高度。
另外一点,传统的戏曲作品,对于民族心理的影响和暗示是不可小觑的。戏曲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里,是中国普通大众最重要的精神养分汲取源,而传统戏曲的大团圆结局,更像是一种精神麻醉品,让人看不见现实,仅仅沉醉在一种虚假的圆满里。也许是中国人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从来生活得太苦,所以需要这样一种短暂的麻醉和忘却?这种文化环境的长期浸染的结果,就是民族品质的长期沉陷,就是我们的哲学再也超越不了诸子时代的高度。
今天的剧作家们,假如依然停留在那种传统的套路里,我实在不能说他是智慧的。这就是我看那些新编戏曲故事,最想说的。
本贴由翩若惊鸿于2001年9月10日10:16:15在〖袅晴丝〗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