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传统京剧剧目里有反二黄慢板的戏有四出。一 余派的《法场换子》,我只听过一次王佩瑜的,很不错,确有几分孟小冬的风范。二 《乌盆记》,我学过这一段,从谭富英的路子,我认为谭的远远胜过杨宝森的。三 言派《卧龙吊孝》,听的是言兴朋参加电视大赛的录音,其嗓音清脆嘹亮,演唱起伏有致、悠扬婉转、哀怨缠绵、变化多端,今日罕见其匹。而且,明显优于言菊朋。四 谭派的《李陵碑》,反二黄一段,我一共听过三种,高派李宗义、李和曾,杨派杨宝森和谭派谭富英。

《李陵碑》在京剧舞台上流传很广,全剧开首一段成套的二黄唱腔,中间反二黄,后面更有卸甲丢盔之绝技,是谭鑫培的拿手好戏,当时有“无腔不学谭”之说,谭派之后,派生了余、高、言、马等各大老生流派,自然也就继承了《李陵碑》这出戏。

我学这一段是走李宗义的路子,听的是他的专辑。李宗义虽然为票友下海,但嗓音条件优越,而且善于继承和发扬,其《逍遥津》和《辕门斩子》里“忽听报”一段我就认为比李和曾的好。而其依靠唱腔来表现老令公孤立无援、凄凉悲壮的心情和遭遇极其到家。更值得一提的是其唱词更优于其他。例如,“夜得兆七郎儿箭射芭蕉”,而不是“杨七郎被潘洪箭射芭蕉”,因为七郎是否真死了,他是不知道的。后面的垛字句“可叹我年迈苍苍,东西杀砍,左冲右突,虎撞羊群,被困在两狼山,内无有粮,外无草,盼兵不到,望子不归”,较谭杨也更完善,将大英雄虎落平阳、回归无望只凄惨与无奈彻底表现出来。当然,李宗义的《李陵碑》并不普遍,我在公园玩票是唱这戏,就没有人能拉高派的谱子。

再是杨宝森的,带“碰碑”的戏。我听的是实况录音。宝森的唱,宝忠的琴,配合默契,水乳交融。尚未开唱,已的数次彩声,后面更是掌声如潮,纷纷而来。“恨北国”后面一个加花京胡小抖弓,尤为一绝,我没有听过第二个琴师有如此之高妙手段。

谭富英的《李陵碑》我是看的音配像演出,自然是谭元寿的配像演员。老令公出场,寒风一起,身上发抖,两臂相抱,又以髯口焐耳朵取暖,表演逼真,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后面碰碑的表演也很逼真传神,叫人怜悯同情之心顿起。至于谭富英的唱,依附与一条金嗓子之上,摇曳跌宕,凄恻动人。“魍魉臣贼潘洪又生计巧”,按史书考,历史上并无方良诚一人,所以由此改定,但“魍魉臣贼潘洪”是语法之复合结构,所以也不很完美。而至于我期盼已久的“卸甲丢盔”,并不同于前人描写,是谭老“廉颇老矣”,很失望!

也听过李和曾的,他的“我的儿呀”是翻高了唱,很特别,是以表现悲愤,别的下底了唱,来表现悲凉,各有千秋。

本贴由滕继文于2001年10月15日19:11:21在〖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