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旧书业曾经和这样一些地方连在一起:琉璃厂、东安市场、隆福寺……在许多学者文人的笔下,旧书业是京华昔日最难忘的风物之一。 今天的东安市场、隆福寺一带仍然商肆林立,但旧书业已不成规模,除了隆福寺和灯市东口的两家中国书店,邻近王府井大街上的各家书店卖的都是新书。

中国书店的旧书价格一般都比较高。琉璃厂东西两条街上,门面古色古香的书店不少,陈于架上的旧书虽好,价格却令读者望而却步。

如果说今天北京的城市建设走的是“郊区化”的路子,那么旧书业似乎也遵循着这一规律。北京较大的两个旧书市场都在潘家园一带,不住在东南城的读者去一趟难免车马劳顿。旧书业分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两种。前者重收藏,有固定的店面,有少量线装书,多为解放前的期刊,文革中的语录本、画报以及一些五六十年代的出版物。店主颇有以“奇货”自居的得意心态,如1957年出版的《舞台生活四十年》每本索价30元,而在某高校的书市上要价才8元,所以读书人走访这些书肆多是饱饱眼福而已。后者重实用,是露天席地的书摊,基本以近20年的书为主,可供一选的以小说居多,多的是出版时销路就一直欠佳的书。不过书价的确低廉,幸运的话也可以淘到比较好的书,尤其是中华书局的古籍、商务印书馆的学术书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文学书籍。由于这部分书摊只在双休日营业,价钱又便宜,来淘书的人很多。据一位摊主介绍,由于原来的部分场地划出建造住宅区,书摊已比过去少了许多。

从潘家园旧货市场再往西南,至接近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双龙小区另有一个旧货市场,旧书摊位被卖服装、卖山货、卖布匹的所包围。书的品种、价位等与潘家园的露天书摊相仿,只是规模略大,但挑书的时候不得不忍受其他商品交易的嘈杂之声。 京城还有一处旧书市场———报国寺,不过规模要小许多。此外,一些高校每逢周末也会有旧书出售,如北大以前的小东门、现在的宿舍区,清华图书馆附近的小树林。

从现状分析,部分旧书经营者持“囤积居奇”的心态,把旧书(包括实际收藏价值并不大的书)定位为收藏品,标以高价出售,这和以前的经营者有很大区别。而读者基于“以前出书比较认真”的想法,大部分人购买旧书还是为了阅读,但现在只有少部分有价值的旧书流入普通读者手中,重现书所以为书的本色,这是目前京城旧书业供求最大的矛盾。此外,旧书市场购书环境较差,地处偏远数量又少,也使读者深感不便。

北京和江南的一些古城曾是藏书家勾留之地,京城旧书业曾孕育出《贩书偶记》这样可补空白的目录学书籍。就笔者近年有限的走访来看,苏州的古旧书店依旧保持着价廉物美的风格,坐落在繁华地段,安静的店堂,沿着雕花木楼梯上上下下,可以享受爱书人独有的快乐。

那么,北京的旧书业何时也能重现昔日风采? 光明日报 (张霓)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