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的关羽

在李少春的艺术画廊里,有一幅红脸绿甲的关羽图像,等待他施朱染碧,妙笔完成。他虽然常常演出《群、借、华》的关羽,毕竟是短短两场戏,难饱众望。为了填补"红脸戏"的空白,他前后从小王麻子(李吉来)学了《水淹七军》、《古城会》。但是他希望演出的,却是当年杨小楼、郝寿臣演过的《灞桥挑袍》。

少春认为,关羽的品质、性格、思想、感情,不一定表现在铁马金戈的战鼓声中,文场子更能表现他的内心世界,《挑袍》前后的特定环境,正符合这样的演法。同时,少春也听说过杨郝此剧,仅演两场而销声匿迹。他问我,是不是当时的演出未臻完整?我告诉他:"当年杨郝演此,堪称双绝。只因为第一场在吉祥戏院演后,杨小楼即觉头疼,他生平信奉道教,以为亵渎神灵,示惩于身,他的夫人严命女婿刘砚芳(当时杨剧团的管事)在庭院"跪香",遥向关神谢罪。可是第二场之后,杨小楼头痛依然,忏悔之余,决定不再演出。实则他的头疼,是有科学道理的。跟随他多年的容装师傅靳荣轩,也曾亲口向他分析,原来杨小楼演素脸戏,是在他头部"马子盖"以下一寸五的部位勒网子,演勾脸戏,则齐着"马子盖"勒网子,较素险戏高一寸五分,这两处的肌肉,习惯地束磨,从无不适之感,而关羽的脸谱,要勾得比一般花脸矮,勒头在"马子盖"下的一寸部位,高于素脸五分,恰恰是不常勒网子的肌肉部分,自然不习惯地感到头痛。勒师傅分析的虽有道理,而杨小楼基于迷信,总以为敬神如在,不敢再试,所以两场演后,即成绝响。可惜他那些富有风格的身段,不再见于今日。少春夙闻杨小楼在此剧中确有独特的创造,从我的谈话中,领悟到杨派关羽那种儒雅的风格,更引起他上演《灞桥挑袍》的兴趣。

我们共同研究制定了全剧提纲,从徐州失散、屯土山约三事起,包括赠金赠马、挂印封金,直到挑袍。"斩颜良"、"诛文丑""虽是关羽正戏,少春同意在暗场表现。明场渲染的是:曹操估计关羽之不能真心附曹及关羽任曹千方百计、自有一定之规的坚强意志。剧的风格,表现于"风云舌底遣心兵",不借重"铁骑突出刀枪鸣"。在暗场"斩良诛丑"以前,着力地写了一场"三日小宴、五日大宴"的思想交锋之宴,刻画关羽、曹操的内心世界,从"温酒斩华雄"曹操初识关羽写起,发挥唱、念艺术,在几番对白之中,捕捉语丝笑片的机锋,突出双方的内涵矛盾。剧名则定为《灞陵桥》。

少春、世海接到剧本,投入排练,半月后即首演于人民剧场。世海的曹操,大有发挥,公认为是《煮酒论英雄》以后的又一杰作。少春的关羽,早有灵犀般的会心,把南北两派的红脸表演技巧,和谐地融化于杨派关羽的风格之内,观众异口同声地说:李少春真是才长心细,创一个,是一个。这般儒雅的关羽,具有李少容自己的独特风格。(未完待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