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危机”说一出,“争取青年观众”就几乎成了挽狂澜于既倒的重要任务之一。于是,仁人志士献计献策,为“争取青年观众”奔波。效果如何?只要看看眼下剧场仍旧以中老年观众为主体,就可知成绩不是太大的了。
认真分析起来,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有其特定的和易于吸引的欣赏群落,真正“全方位”、“全天候”的艺术门类几乎没有。戏曲重欣赏,轻情节;重形式,轻内容;夸张写意,寓繁于简等等艺术特征天然地决定着它易于吸引成熟了的中老年人。回忆历史不难发现,至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戏曲剧场便不是以青年观众为主体的。
戏曲片面强调“争取青年观众”的弊端之一是:为吸引青年观众,一些剧种、剧团、剧目正在努力地取悦青年,摇滚乐、迪斯科、萝卜裤以及袒胸露臂的女演员等被当作噱头、被横向借鉴到戏曲舞台之上。与此同时,戏曲自身特有的艺术属性却在被弱化,被销蚀。倘能因此“争取”了青年观众,我以为这也不是戏曲的胜利,倒是它的失败,因为这是靠戏曲自身之外的魅力来吸引人的,迪斯科们胜利了。倘加上这么多时髦的东西也没有能吸引青年,反倒丢掉了戏曲固有的忠实观众,那真是赔本赚吆喝了。可虑的是,这种赔本(是实实在在地赔上钱)的买卖,至今还很有一些人在兢兢业业地干着呢。
“戏曲观众老化”不是吉兆,但也不必为此大惊失色,人的兴趣以至性格都是可以转变的。儿童弹玻璃球,青少年踢足球,中老年打网球,再老了只好以手里转两个健身球为运动。人对文艺的爱好也常会因年龄、环境、修养等变化而变化。当然,加进“催化剂”,使戏曲拥有更多的观众,这是戏曲--其实也是一切艺术门类该做的工作。
戏曲争取观众的工作,应当全力以赴,不遗老中青少。倘一味“照顾青年的特点”,专一在青少年中寻找知音,怕是要走进盘陀路的。

(摘自 原《梨园周刊》)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