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了几十年琴,由于没拜过名师,至今基本功还不过硬,年纪大了,也不能改了。照说是没有发言权的。但还是想与大家交流一些体会,并向大家请教。
我认为既然是伴奏,就不能脱离这个“伴”字。现在有些人往往忘了这个”伴“字。拉琴声音越大越好,定调越高越好,过门越花越好,节奏越快越好。在台上抢话筒,恨不得把麦克放在京胡琴筒的出口。全剧场就听一把京胡响,别说其它几件乐器,就连唱也被压住了有时候在台上唱的人没有得到叫好声,最好别拉花过门。可能我这说法不对。当年有人就是冲着杨宝忠买票听琴。杨宝忠一亮琴絃絃,台下就满堂采。以后一个过门一个好,“洪洋洞”快三眼“骸骨搬请”的小垫头(1235 2321 6123 1623)更是大采满堂。而杨宝森的采声却少多了。名家说得好,伴奏是用琴在唱,要求强弱,节奏,起伏都要与演唱者严密结合,要完全融化在一起。还要注意唱者的气口,要求琴师给以适当唱的的垫头。唱的人感到舒服就是你的成功。有的人却不是这样,只管自己埋头拉琴,大耍花过门。不在托腔保调上下功夫。
还有一个风格问题,伴奏梅派不要用张派过门和垫头。伴奏程派更要注意,甚至程派,也得看是老程派,还是新程派。你就得按钟世璋或唐在昕的拉珐,力求风格一致。
现在好像有一个风气,人人争当一把手(京胡),没人愿拉二胡(二把手)。因此,找一把好二胡很难,可别忘了,王少卿,姜凤山俩位大师都是长期拉二胡上来的。其实不然,拉好 二胡并不容易,要包好京胡,更不能“搅”京胡,某种意义上讲,二胡更难拉出味道来。
以上是胡诌,请方家不吝指正。

本贴由mei于2003年6月08日11:03:31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