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需要市场化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专电 “最逗的就是相声不逗,”相声评论员彭俐在评论当今某些相声作品时说:“相声是喜剧艺术,一段相声如果不能让台下的观众发出笑声,是失败的相声。”
在国家机关上班的李智原来是个相声迷,但现在已基本不听相声了。“段子不好听,净耍贫嘴,不逗乐也不深刻,”李智这样解释。
“相声不好听”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创作不成功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北京大学教授、相声评论家汪景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衡量一个相声作品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符合健康、幽默和意味深长的标准。“成功的作品表面滑稽,实则蕴涵深刻事理。”汪景寿举例说,有个叫《大改行》的相声,内容其实很悲哀,但却能让人笑得倒在地上。
而当前的相声创作能做到这一点的微乎其微。汪景寿直截了当地指出,现在的相声之所以不能吸引观众,就在于没有精品出现。
他说,当前的很多相声作品内容庸俗,语言乏味,不是隔靴搔痒就是牵强附会,甚至脱离实际、胡说八道,一眼就能看出作者缺乏生活积淀。
更严重的是相声创作人才的大量流失。汪景寿说,目前全国专业的相声作家还不到10人,其中绝大部分还改行写起了电视剧,这更加剧了相声创作的不足。从全国曲艺界整体来看,原创相声少得可怜。
“相声的著作权保护不力是关键,”原中国铁路文工团的相声演员赵小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相声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从来没有完全意义上的著作权,导致相声演出收益分配不合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相声创作群体的积极性。”
北京大学法学院的丁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相声有正式签约的一线演员和后方创作群体,从创作到演出的所有环节都精心设计,相声还是有广阔前景的。“毕竟观众对相声的需求还在,而且这种需求足以维持这个产业的生存。”
(摘自 《文汇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