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民族宫将连续上演4天相声
“38元一只的烤鸭还包括直接送货上门服务,您干不干?不干,您还是愿意到全聚德吃那168元一只的,在现场看相声名角演出就像吃那168元的全聚德鸭子,谁不喜欢原汁原味的东西呢?”李金斗一张嘴就是相声演员一贯的幽默做派。他说的那全聚德烤鸭式的相声大餐将在9月5日开宴并连开4天。届时,包括姜昆、冯巩、侯跃文、李金斗、常宝华、石富宽、王谦祥在内的著名相声演员将齐聚民族文化宫剧场。据悉,这是1983年以来规模最大、汇聚名家最多、最能代表现代相声艺术发展水平的一次相声盛会。
“电影演员面对镜头很自信、面对观众不自信,而相声演员正好反过来,我们是面对镜头不自信,面对观众最自信,因为相声是一门剧场艺术,要让相声发展,就必须让相声回到剧场,把观众还给演员。”谈到为什么要举办这样一场相声欣赏晚会,一天都在为这次演出四处奔走、脸上还略带倦容的姜昆这样开门见山地对记者说,“相声的发展离不开观众的参与。”
观众:我怎么就笑不出来
据悉,目前全国在册的专业相声演员还不到250对,真正专业相声作家也不超过10人。凡是叫得上号的相声演员,大部分都在兼顾副业:姜昆开网站、牛群先搞摄影后当县长、冯巩演电影,而且还得了电影金鸡奖,就连号称一辈子都说相声的侯跃文演起小品来也是乐此不疲。此外,相声演员中还有当主持人的,弄书法的,相声界即便真是藏龙卧虎之地,也不免有墙内开花墙外香之嫌。相声的人才流失、后继乏人、演员青黄不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对此,被称为中国相声界领头羊的姜昆以一个无奈的笑容承认了目前相声的不景气。
随着相声的发展,相声观众也在迅速成长,欣赏水平也不断地提高。录像带、磁盘、光碟的普及,加上电视台经常重播的相声专场,于是常看相声的观众已经不满足于耳熟能详的传统作品和旧作的重复,即使看了也感到笑不出来了。姜昆笑着谈到为什么自己在业内被称做“祸害”,他们那一代演员推进了相声的发展,提高了相声的表演水平,但同时也调高了观众的胃口,使得后人很难超越他们的成就,就是他自己也很难超越表演巅峰期的自己。
演员:“电视相声”不是相声
主办者昆朋网城——中国相声网在举办这次活动中提出的口号就是“请观众回归剧场”。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生前做过的三件大事之一就是把相声从地摊儿上搬进了剧场里,使得相声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但灯光、音响、收音机和广播、电视等传播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相声乃至整个曲艺都从剧场中退出,钻进了晚会和电视镜头后面,使得原来作为剧场艺术而存在的相声越来越少。
“电视播出的相声,是屈从于电视,在一定程度上说,电视相声既不是相声的全部,也很难体现相声艺术的本色。”相声演员戴志诚这样说。通过电视录制传播的方式制作相声,使相声变成一次性产品,演员二次再创作的作用被忽视,没有了研磨也就没有了精品。对此,李金斗的一番话更是生动:“长久下去,演员就呆懒了,吃馋了,不肯下功夫了。”为了一台晚会,许多相声临时凑合,快成了“一日工程”:写一天、改一天、背一天、说一场,完了一扔,许多观众以为这就是当今相声艺术的最高水平。这也是目前人们感觉相声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
相声不是牡丹花 也不是狗尾巴草 姜昆说:“相声在多方面沾了电视的光,但由于电视的时间限制紧,往往15分钟的段子压缩到七八分钟甚至更短。一个好的段子也很难完整地展开。演员看不见观众的反应、表情、笑声反馈不回来,往往找不到感觉。”
相声界有种说法,认为建国以来,相声每隔20年有个起伏,人称三起三落,60年代初,华君武有一幅漫画《听相声》,收音机旁趴着一位愁眉苦脸的老头,卧着一只昏昏欲睡的猫,表明相声第一次跌入低谷。80年代初,《中国青年报》又展开了一次有关相声危机的大讨论,这是第二次跌入低谷。前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倪萍访谈》,又揭示了相声的第三次低谷。当时倪萍以一句“看来相声也不是一朵永开不败的牡丹花”而引起人们的讨论。
对此,昨天刚从包头演出归来的李金斗不以为然:“相声即使不是牡丹花,也不会是一棵狗尾巴草,老百姓对它喜闻乐见,它的特点就是雅俗共赏,是艺术的百花园里一朵老百姓爱看的花,不大,但是也不小。”戴志诚对此也深有同感,“什么叫衰落,我们整天忙着赶场,整天盼着什么时候能休息一下。如果一个行业衰落了,他的主要从业人员能这么忙吗。”
除了进剧场 还有什么招
中国曲艺协会秘书长常祥霖这样分析,相声是智慧碰撞的艺术,请观众回到剧场,就是让观众在剧场里边和演员面对面地交流,相声是一门“现场艺术”,相声必须直接面对观众,根据观众的笑声和掌声来判断“包袱”成功与否。这就会逼着演员台下苦练基本功。
姜昆就讲了这样一件事,“就拿我前天在青海的演出说吧,当时我和戴志诚在草地上给牧民们正说着呢,突然上来一位小姑娘,只给我献了花,没给小戴献,我赶紧就加了一句,看,小戴,你看咱俩谁漂亮谁丑一目了然了吧,当时观众都哄堂大笑,效果非常好。这种临时抖的包袱,完全是在和观众的交流碰撞中产生的。”
相声是剧场艺术,还应回到剧场。但这并不是说相声不能上电视。但它的“根”在剧场,归宿在剧场,市场在剧场。相声在剧场演与上电视有一点是不同的,那就是,剧场里没人替演员营造氛围,不逗乐的地方也没人“指挥”鼓掌,这需要演员要有扎实的艺术功力去征服观众。剧场的观众不好糊弄,这样可以避免那些粗制滥造的相声段子。多上剧场而少上电视,演员成名可能慢一些,但这也未尝不是好事。
那么,新人的培养、创作人员队伍的壮大就不是问题了吗,姜昆认为那不是主要的问题。随着文化娱乐的产业化,这两方面完全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即使剧场相声是这样一条路子,那高成本不赚钱的剧场演出模式能在市场上支撑多久?观众不免要问。最后,姜昆也不无忧虑地表示,剧场相声的市场运作模式尚在探索中。 (《北京晚报》 2001-08-14)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