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说的戏,是指像京剧、越剧之类的戏曲。所谓戏要好看,即戏的内容含意深,情节吸引人,演员做功到位,还包括舞台布置精彩,演员舞台形象悦目等。一出戏好看不好看,自然很重要。但窃以为戏更重要的是要好听。所谓要好听,即演员的唱腔吐字清晰、音调悦耳,人听人爱,想学想唱。
过去,人们把戏曲演员称为“唱戏的”,北京人管看戏叫听戏,说明戏曲演员的主要职业特征是唱。凡戏曲流派,诸如京剧的梅派、程派,越剧的袁派、尹派等等,主要是“唱”的流派。可见戏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唱,因而好听比好看更为重要。一出戏,无论情节多么曲折,“包袱”有多多,一遍看过,真相大白;二遍看过,悬念全无。戏迷一遍又一遍地去看同一出戏,就是因为他们不仅仅是看戏,更重在听戏。谁唱得好听,就听谁的戏,也不管唱的是哪出戏。好听,才有吸引力,才有观众缘。
以越剧为例。一位戏曲专家曾指出:上个世纪20年代,以施银花为代表的第一代越剧女演员对越剧曲调不改革,不创造出优美动听、柔和悦耳的[四工调],女子越剧早就夭折了。事实的确如此,当年“小歌班”(越剧前身)能立足大上海,靠的就是“好听”!不能立足大上海,能有今天的越剧么?可见“好听”对一个剧种的生存和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眼下,我们经常听到戏曲怎样怎样的不景气的叹息,票房低是一个佐证,年轻人不爱看戏更是个佐证。然而,你到一些家庭去看看,谁家拿不出三两盒戏曲磁带?大家只要留心,凡可以“卡拉OK”的场所,照样有年轻人在唱京剧、越剧等唱段;在许多大中小学的文艺会演上,照样有学生唱戏的节目;在各地举行的业余戏曲演唱赛中,照样有众多的年轻人参加角逐。这一切,足以说明戏曲爱好者之众。那么照理说,我们的戏曲票房不会趋低,我们的许多戏曲剧团不会度日维艰的。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在于人们爱的只是好听的唱腔段落!比如越剧,年轻人爱唱的还是那些老辈名角流派的唱腔,现代新作唱腔却很少能流行。说到底,年轻人是这样,中老年人又何尝不是?
目前我们演的戏好看不好看呢?答案是:绝对OK!舞台装置现代化,灯光音响高科技化,演员靓丽年轻化;戏的内容,也是立意高,情节妙,真乃无可挑剔。演员的做功呢?拿浙江地方剧——绍剧的前辈名角陈鹤皋先生的话说是:“现在年轻一代的演员,做功比老一辈的好。”那么演员的唱功呢?还是陈老先生的话:“只是唱功要差一些。”绍剧如此,其他剧种也是如此。观众的评价更直截了当:现在的戏文没听头!戏“没听头”,这还有戏吗?可惜近来对于“好听不好听”这个问题,戏曲界似乎不够重视。比如现在的越剧的唱腔,除非模仿老辈的,否则观众总是不大认可,总觉得不悦耳。
还是以浙江的越剧、绍剧为例。当地农村观众有句顺口溜,说“绍剧喊直声,越剧抖抖病”。意思是说绍剧唱腔太直太尖——刺耳,越剧唱腔颤音太多——花里胡哨。此话虽有失偏颇,但也不无几分道理,因为他们才是掏钱看的主儿。
唱得不好听,是作曲家的原因还是演员之故,因与本文主旨无涉而不赘言。本文只想阐述的是:是否被大众广为传唱,是好听不好听的最重要标志。歌坛如此,戏坛亦如此,不在“好听”上下功夫,不能使大众广为传唱的戏曲,肯定是要成为“绝唱”的。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