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同为虹口越剧团的当家小生,如今各率民营剧团同时推出越剧大戏。当尹派小生萧雅积极准备首演新编越剧《秋海棠》时,范派小生韩婷婷也将于本月18日、19日在美琪大戏院上演自己的民营剧团成立后的首台大戏——多媒体交响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新一轮的文化体制改革中,民营戏曲团体冲破体制障碍,在蹒跚中成长起来。
一戏一聘:如何保证艺术质量
不管是萧雅还是韩婷婷,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戏一聘制,养戏不养人”的办团模式。在民营剧团的起步阶段,这样的体制和机制减轻了剧团的人力成本,却也让一些外聘的合作者免不了为剧目的艺术质量而担心。著名编剧吴兆芬就一度对萧雅没有相对固定的班底心存疑虑,几度推却萧雅约写剧本的盛情邀请。直到越剧《秋海棠》近期彩排时,吴兆芬在剧场里听到了多达40几次的掌声时,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了下来。
韩婷婷排演这部交响版《梁祝》,也为班底一事颇费周折。起先是和南京市越剧团合作,由于档期的原因,这次又只得以上海师范大学舞蹈团等为班底,并从上海越剧院约请章海灵、徐莱等饰演祝公远、祝英台。由于电脑灯、多媒体设备等价格昂贵,韩婷婷只得每次演出时出钱向专业舞美公司借用。在虹口越剧团曾担任多年团长的韩婷婷说:“交响版《梁祝》边演边改,就是为了保证艺术质量,体现自己作为专业演出团体的水准。”
资金链条:怎样收回排戏成本
目前,即使江南戏曲中最受市场青睐的越剧,要通过营业性演出收回新排大戏的成本,依然十分困难。交响版《梁祝》投资达110万元,好在虹口区有关部门也给予部分资金投入。韩婷婷说:“我必须计算演出成本,至少要确保每场演出不亏本,这样才有希望通过演出逐渐回笼资金。”事实上,韩婷婷还得依靠“略有盈余”的韩婷婷越剧艺校以及公司的其他收入来贴补排戏、演戏的费用。剧团在蹒跚中成长,韩婷婷也在实践中认识到:“民营剧团的大戏必须‘轻巧’,才能轻车简从走市场。因此,《梁祝》的道具已从最初的7卡车减成了如今的2卡车,原先庞大的交响乐队也事先做好了MIDI。”
相比较而言,萧雅非常幸运。由于吴兆芬文词典雅、结构严谨的剧本得到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因此,越剧《秋海棠》获得了17万元的补助。《秋海棠》的总投资虽然达100万元,但这笔来自政府的“意外”补助,使得这台新编越剧得以快速启动排演。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近年来面向民营文化单位开放,民营文化单位只要有好项目就可能获得资助,这确实也有力促进了民营剧团的茁壮成长。
民营剧团: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然而,民营剧团目前尚不能够全方位获得与国有院团一样的“国民待遇”。对此,韩婷婷很豁达:“10多年前,我们说起个体户、民营公司都会让人另眼相待。但现在,人们已不再视之为异类。戏曲院团的民营化进程也是文艺体制改革中不可抗拒的潮流,民营剧团应该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萧雅每次演出结束,总是为观众又唱歌又唱戏,常常不加演半个小时不下台。她说:“在国有剧团时,上妆慢来卸妆快,演出结束后立马走人。自己办剧团了,才真正体会到观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更加发自内心地想为观众服务好,把最完美的艺术奉献给观众。”
美琪大戏院总经理余庆民对此也深有感受:“民营剧团来剧场谈场租、出戏票、包括装台、演出,都十分严谨细致,他们都把这当作关乎自己生存的大事,这跟某些国有院团的作风明显不同。随着文化政策的开放,民营剧团特有的活力还将进一步发挥出来。如果民营剧团能与国有院团形成有序的错位竞争,其前景将被十分看好。”(记者 张裕)
(摘自 《文汇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