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月1日起,第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推出11个精彩纷呈的艺术展览活动,以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

本届艺术节推出的艺术展览,有不少是具有国际和国内一流水准的。如墨西哥玛雅文明珍品展、卢森堡国家与艺术博物馆藏品展、奥地利当代艺术展和中国新写实主义油画名家邀请展,都十分引人注目。本届艺术节的展览不仅安排在传统的美术馆、博物馆举行,还借助社会力量办展。如亚欧青年绘画比赛获奖作品巡回展就放在上海尔冬强艺术中心。除了常规的艺术展览,第五届上海艺博会和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也将成为本届艺术节的特色节目。

寻找剧种的新样式

第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文艺工作者所奉献的大型京剧《中国贵妃》等戏剧作品,凸现了文化创新的精神。它们在坚持艺术本体特色的同时,以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手段进行包装和表现,推陈出新,力图走向现代,走向青年,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中国贵妃》尝试将传统京剧同西洋大歌剧结合起来。该剧以双管编制的交响乐团同京剧“三大件”一起参与伴奏,并有60人的合唱队登场,时而在戏里,时而在戏外,以各声部相辅相成的合唱,成动地推进剧情,增强气势,传达情绪,描绘景象。脍炙人口的《贵妃醉酒》“海岛冰轮”一段,李胜素唱经典的梅派唱腔,而歌队的复调好像从云端飘来,两者相得益彰,殊途同归,别有一番审美意趣。

锡剧《珍珠塔》以新机制、新版本、新阵容、新制作,使这部传统佳作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该剧对剧情、主要人物作了新的编排和调整,使主题更具时代特性。该剧乐队让大、小提琴和铜管乐器等西洋乐器加盟,平添了几分现代气息。

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的新编越剧《马龙将军》,根据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改编,把故事背景移植到中国古代诸侯争斗不断的春秋时代,在莎剧中国化、越剧化方面作了有益尝试,同时在越剧的表演手法、表演样式上进行大胆的探索。

捕捉青年喜欢的旋律

《中国贵妃》一些唱词的写法,故意突破“二二三”“三三四”的常规句式,例如“梨园知音”一场的开幕曲:“蹦达,蹦达,梨树之下,起舞伴驾;咿呀,咿呀,练声唱曲,吹开云霞”,新的词格促使唱腔改革,旋律显得十分清新。主题歌《梨花颂》,起始两句是“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作曲家杨乃林用了“京歌”的写法,减少拖腔,简化过门,用的是二黄“四平调”的素材,听上去却更像是一段琅琅上口的流行曲。

北京曲剧团的《茶馆》老曲新唱,使老舍先生的这部经典名作在新时期呈现出崭新面貌。编导充分发挥了曲剧作为北京地方戏曲的综合性艺术语言手段,音乐形象的塑造、情境气氛在音响乐声中的烘托强调,实现了让《茶馆》更加“好看”、“好听”。

上海越剧院根据柔石小说改编的《早春二月》,是上海国际艺术节创办以来第一个入选的越剧现代戏。它立足于原作的架构基础,根据戏曲特征与越剧特色进行再创作,成功实现了不同艺术形式的转换,在创新中达到了“戏美、景美、唱腔美”的艺术效果。锡剧《珍珠塔》在音乐上保留了锡剧独有的韵味,又增添了体现现代美的创新。

充分运用现代舞台科技

《中国贵妃》是为上海大剧院度身定制的,充分利用其舞台的宽度、高度和深度,以及转台、升降台、高空机械,激光、电脑灯等设施,营造出种种绚丽、宏伟而多变的舞台景观。“安杨交恶”一场,在史诗歌剧的原则下,张扬大场面性质的舞蹈。安禄山和杨国忠对骂时,各据高台,台下则分别有20个“小杨国忠”和20个“小安禄山”,在主子的叫骂声中群魔乱舞,在转台上摆各种造型,构成集体舞蹈。第六场表现“安禄山起事”那一场,运用大剧院的舞台机械,构成与舞台机械运动相吻合的演员肌体运动方式,安禄山的兵士们由后向前,先是无声的画面,似远处万马奔驰,后来则排山倒海,山呼海啸,升升腾腾扑面而近……

锡剧《珍珠塔》的舞美,体现“精致、立体、写实”的现代思路。166平方米的大型背景,变幻灯为绘画,用写实道具代替虚拟,舞台上出现花轿、官船和江南园林,与富有传统特色的“大头娃娃舞”、“莲湘画”、“抬轿舞”、“荷花舞”、“船舞”等相辉映,呈现了“人在画中行,景在情中现”的情景。

参加本届艺术节的其他一些国内节目,如川剧《都督夫人董竹君》、话剧《家》、童话音乐剧《寒号鸟》、吉安采茶戏《远山》等,都分别在主题思想、情节内容和表演形式等方面有了创新。东方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