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笔记小说《张于湖误宿女贞观》、高濂传奇《玉簪记》中一些有趣的情节线索,在演变成昆曲时被剪除了。我重拾旧绪,于是在《道观情缘》这个新剧本里出现了南宋词人张孝祥,即金陵知府张于湖。原来《玉簪记》所贯穿的道具“玉簪”,是陈妙常、潘必正道观定情的信物,最后,因战乱而失散的潘、陈两家团聚,才知这支玉簪在双方家长指腹为婚时就交换了。这种宿命论的处理,当时为他俩道观犯禁行为起到了“合理解释”的作用,然而今天看来,这样做实际上大大削弱了反封建的力度。因此我在这个本子里大胆删掉了“玉簪”这条线索。

不过我的剧本里强化了“犯禁”这个动作,把它从幕后搬到了幕前。现在许多人对于恋人之间的同居,已经没有道德负担。我让陈妙常和潘必正大胆去爱,却绝不是始乱终弃。为了能够在一起生活,他们最后决定放弃高官厚禄,走向民间。我相信青年人所向往的成功和幸福的婚姻,一定是灵与肉交相辉映的。在戏的尾声部分,我设计了“新秋江”。著名折子戏《秋江》里,是由陈妙常“私奔”追潘必正,我们的新版则是让潘必正追赶出走的陈妙常。潘必正在追舟途中唱道:“富贵哪有真情好,知音更比官帽强”,这两句词在演出中赢得青年观众会意的掌声,正是作者所期盼的。

对于才女陈妙常的性格,我没有让她停留在思凡、冲破藩篱的层面,而是让她进一步凭借自己的智慧,搬掉爱情道路上的绊脚石。面对观主和官府的双重压力,陈妙常机智地隆起腹部假装怀孕,好不容易骗过白云观主潘法成和金陵知府张于湖的耳目,被允还俗,却又面对潘必正衣锦荣归、状元不得以三教九流为妻的难题。潘必正在“要乌纱还是要妙常”的两难境地犹豫不决,使得陈妙常失望了,她揭示假孕真相,毅然出走。这一举动,如同当头棒喝,终于唤回了潘必正的爱心。

“如意珠儿切莫舍,牢牢握在我手心”,这是陈妙常和潘必正对待爱情的态度。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女性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变化比较明显,她们非但追求人性解放,而且追求人格独立。在爱情和婚姻问题上,她们的自主权和选择性大大增强,向往着主动进取的境界。另外,剧中三号人物张于湖,是一个有点“花心”的好官,他最后不计前嫌,虽然求婚未成,却愿意出来成全情敌,这也是一种现代意识。我的创作理想是:让陈妙常、潘必正、张于湖等穿着古装,走进当代青年的生活,讨论爱情的本质。

从《玉簪记》到《道观情缘》,在形式上的一个变化是强化了喜剧性。陈妙常以假孕调侃观主和知府、试探潘必正,构成本剧重要的喜剧元素。我让《道观情缘》的风格朝轻喜剧方向发展,也是为了呈现与京、昆、川剧所不同的越剧气质。庆幸的是,京剧科班出身的导演郭学文,身上有丰富的幽默细胞。剧中哑姑、衙役等“女丑”虽然不抹“白鼻梁”,却仍有京剧小丑、彩旦的诙谐和夸张;与此同时她们又不失女子越剧的青春美,为“轻喜剧”增色。

(摘自 《新民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