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上海电台戏剧曲艺广播(AM1197/FM97.2)在正月初九中午11点“越剧大观园”节目的虎年第一次直播,主持人关心就给广大越剧戏迷听众带来了惊喜!该节目直播了一个精彩的陆锦花唱腔专辑。播出了陆老《盘夫索夫》中的“你我到底是夫妇”、“表本楼”、“见娘子怒容满面怒不休”和《珍珠塔》中的“唱道情”、“君子受刑不受辱”和“赠塔”片段。同日21点,又播出了一折完整的“赠塔”录音。该节目播出后,听众反响热烈。

陆老虽然已经告别舞台27年,但她创立的陆派艺术历久常青,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听众。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整体性的戏曲困境中,越剧也面临被边缘化的局面。然而,越剧“陆派热”却在不断升温,陆派弟子们在传承发展陆派艺术方面取得了不少令人赞许的成就,陆派的观众群正在迅速扩大,尤其是一大批文化素养高的戏迷、年轻的大学生戏迷加入了“陆迷”的队伍,这是一个很值得越剧界思考的可喜现象。2002年在越剧故乡绍兴首次举办的陆派专场演唱会,旅港越剧艺人王梨芳成功策划在上海举办的“陆派弟子联袂会演”,2003年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在逸夫舞台主办的“锦上添花满园香演唱会”票房、口碑均获双赢。去年以来,许多陆迷们都在呼吁由上海越剧院牵头再次举办陆派专场,目前这一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未见上越方面出来回应。所以,此次上海电台特地播出陆老的专题,得到了许多陆迷听众的高度赞赏。

尽管现在听戏也有CD、mp3等新玩意儿,但大部分戏迷一直保持着收听广播的习惯,是广播听众中最忠实的一个群体。广播是最富想象性质的媒体,靠声音“造型”,靠想象感受听觉形象之美。戏迷爱听戏,广播恰恰是戏曲的良好载体,原唱(或现场唱)加上优秀主持人的赏析解说,能充分呈现戏曲音乐、唱腔的韵味与魅力。

应该说,戏曲和广播也是亲姐妹,她们有着天生的缘分。电台和越剧更有着非常深的渊源关系,电台为传播越剧作过很大的贡献。回顾上世纪40年代越剧改革初期,发源于浙江、繁荣于上海的越剧第一个“成熟期”就直接得力于当时电台的兴盛。1938年7月起,马樟花先后与傅全香、袁雪芬到电台播唱,首开越剧“唱电台”的先例。1947年陆锦花组建的少壮越剧团也在电台有两档固定演唱节目,深受众多戏迷的喜爱。越剧演员在电台演唱,使这个年轻剧种在有限的舞台空间之外,赢得了更为广泛的知音。一些以前从来没有看过越剧的人群,逐渐由听众成了观众,许多青年艺人更是以此作为学习流派唱腔的课堂。

事实上,唱电台的实际效应,不仅在于越剧多了一个传播渠道,扩大了越剧的观众群体,对越剧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在于它后来演变成了一种广义的宣传手段,以越剧和越剧艺人在观众中的号召力,推进了越剧在上海的发展与繁荣。

如今的电台广播虽然已及不上电视受众之广,但电台还是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广播的伴随性、便捷性、交互性,尤其是亲近感强,再加上电台从钢丝录音到唱片、磁带,再到数码音频,保存了几乎无人可比的大量的珍贵越剧资料。还有,电台有从最早为越剧宣传作贡献的陈文珍(疏莲)、马芳、黎云,到建国后的赖素娟,她的后继者赵洁,以及目前的关心等等许多优秀播音员、编辑和主持人的宝贵传播经验。这些优势一定能使电台为越剧新百年的发展起到连结越剧舞台和观众、听众的桥梁作用,成为越剧朋友温馨的家。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