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沙湾西村育才小学民乐队,摄于2000年
二、少儿民乐队的传承:
沙湾广东音乐传承的经验,是由少儿做起的。因为,我们的成员基本上是来自小学课余的民乐教育,这是我们广东音乐研习社的前身,是源头。今天的沙湾西村育才少儿民乐队,也是负有传承广东音乐的任务,本人也得去辅导,也得专门介绍一下。
小学有一套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而且是与传统不太兼容的体系,这也是众所周知的。正如中央民族乐团席强团长在《民间乐种的文化自觉》一文中所说的:实际上,专业音乐领域的所谓民族音乐与传统民间音乐已是两个不同道路、不同内容的音乐形态,也就是我们所看到出现的“中不成、西不就”现状。同时,民间乐种形式在民间中也渐渐失去了传播发展的动力和影响力,因为,随着新音乐发展对人们文化思想的影响,人们从怀疑民族文化到质疑传统。
所以,广东音乐少儿非遗传承这一阶段,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由于学校的民乐队要参加校际比赛,而学校领导一定要追求名次,加上评委是没有传承非遗任务的,打出的分数可以完全没有传统的成分。这样一来,令到训练模式不能太传统,只是要求小学生在毕业前能演5首以上的广东音乐。
在这里,略谈沙湾西村育才小学的民乐队,要面对多种的认同:
(一)乡邦音乐的认同:沙湾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演奏本乡的音乐是必须的。
(二)地域音乐的认同:本乡的音乐属于广东音乐,于是,演奏广东音乐是必须的。
(三)民族音乐的认同:广东音乐也属于民族音乐,小学也有参加民乐比赛的任务。
其中,乡邦音乐,广东音乐,基本上以单旋律出现,以韵味见长,以数量取胜。能奏上几首广东音乐,才能应付镇上露天的接待展演任务;而民乐比赛,评委使用的评价标准是乐曲中的和声积体,变奏配器,以技法取胜,每年一首曲子就可以应付比赛。
这种比赛模式拥有健全的理论资源、教育资源、创作资源、媒体资源、评价(评委)资源。更拥有升学加分的激励!拥有特长生的头衔!因为是借鉴了西洋的一套,很严谨,忽悠不得。传统音乐,被冠以“大齐奏”的名称而不屑一顾,完全忽视了传统模式的亲和力。
基于对传承传统音乐有利的少儿器乐训练的方法,好像还需探讨与重视。
多年以来,本人担任沙湾西村育才小学少儿民乐队的顾问与辅导,并编出教材。要求学生不单要学广东音乐,还要学粤曲、广州话,力求做到广州方言与广东音乐的结合出现在课堂上。力求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多种模式,保持对广东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多学几首广东音乐。广东音乐有近千首,而不是一首走天涯就可以过关。掌握数量有利于提高韵味,提高合作能力,有利于日后把对传统音乐的兴趣保存下来。
三、应“禺山记忆——番禺非遗讲堂(第四季)”的邀请,2018年12月8号,在番禺区文化馆二楼举办了一次“沙湾何氏广东音乐的传承推广之路”的讲座。
禺山记忆——番禺非遗讲堂
四、加强学习,寻找更佳的传承方法。
加强学习非遗的权威人士和音乐活动的专家如冯骥才,田青以及音乐人管建华、张振涛、席强等人的文章,获取他们对传统音乐传承上的指引,加强“文化自觉”,努力践行习主席:“将传统文化当做独特战略资源”,守住传统何氏广东音乐的“根”和“魂”。广东音乐这个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具有全国的意义,而沙湾何氏广东音乐在广东省内也有特殊意义。作为传承人也应该有一个宏观的意识,毕竟,广东音乐的传承不是一种纯技艺的传承,而是综合素质的传承。
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先行者之一的冯骥才到沙湾
“星海精神与广东音乐传承·创新·发展”座谈会
五、创作方面的传承:
沙湾何氏广东音乐,由何博众开始,就出现了音乐创作的活动,作为传承人,也该在这方面下点功夫。
1、2015年出版有《粤乐寻源·辨踪》一书,约20万字,理清沙湾音乐的源头,有利于今后的传承活动。
2、写有6首广东音乐,辑录于《沙湾粤韵》:
《虎门恨》(由张珠配器,获2017年广东音乐创作大赛三等奖)
《壮游时》(入选越秀区2016年广东音乐创作展演)
《逆水行》
《虎崖远眺》
《耕海》
《飘色临门》
3、写有3首以广东音乐填词的唱段:
《春风话我知》(调寄《青梅竹马》)。
《沙湾是我家》(调寄《青梅竹马》)。
《八百年学风用不间断》(调寄《花间蝶》)。
其中,2017年广东音乐填词《春风话我知》和2018年的广东音乐填词《八百年学风永不间断》同获番禺区少儿戏曲大赛金奖。
填词作品附于后,方便同好批评指正:
《沙湾是我家》
调寄《青梅竹马》填词:何滋浦
沙湾是我家,景致实幽雅。古镇新风貌,岭外显光华。
数百年来,建造美好家园。世代再添砖瓦。
吸引游人,到沙湾镇寻觅那往昔风雅。
听《雨打芭蕉》,奏乐有古琵琶。
我也唱古曲调,调寄《青梅竹马》。
传承过往古朴乡风:友善,诚信,爱家国,重和谐。
再来续我国优秀古文化,老树发新芽。
《春风话我知》
调寄《青梅竹马》填词:何滋浦
春风话我知,春花溢春意,燕雀栖春树,展翅高飞去。
春水满池塘,春蛙呱呱叫,柳岸风飘絮。
花香扑鼻来,闭眼吸口气,甜美驻入心肺。
好春光,再现了真善美。我与春相伴,春风伴我归去。
勤力奋发不负光阴,春风犹在耳,似嘱咐,新春意。
勉励着我,鼓励我,(序)好趁春风得意。
《八百年学风永不间断》
(调寄《花间蝶》)撰曲:何滋浦
站山前。
滴水岩边听清泉。
远望文峰塔依然。
开村八百载到今时,
不管是贫或富也手不释卷,求上进。
古镇耕读学风世代传,
文采有目共见。
今天我沙湾,
乡村教育也得到新改善,
高规格学校各村都兴建。
老师精心教导,
学生刻苦训练。
人人热爱我的美好校园。
我们勤奋,听课专注,
我们爱惜。光阴一寸。
知识日渐成河川。
本领学好,靠水滴石穿。
深知读书是苦也是甜,要似前人尽力奋发创造明天。
可以像我先辈,双手奉上一颗赤子心,光辉照耀我家园。
但愿文化之乡,八百年学风永不间断!
听这文化之乡 粤韵声里,诗声琴声常伴耳,随风送远!
结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时代的新鲜事物,非遗的传承,更无参照的样板。唯有按照前辈的教诲,小心前行。希望沙湾何氏广东音乐,在我们这代人的手上,能发扬光大,再造辉煌。
(全文完)
本稿件转载自沙湾广东音乐研习社微信公众号,作者为何滋浦,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