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下午,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主办的“名家大讲堂·粤剧新传承”系列活动在红线女艺术中心举办,粤剧艺术名家、梅花奖“二度梅”得主欧凯明受邀亲临现场,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一场“情迷红豆,岭南一粟——欧凯明表演艺术分享会”。星海直播对整场活动进行了全程直播,当日点击观看人数到数万人次。
活动现场
“大家好,我是欧凯明,来自广州粤剧院,是一名粤剧演员。有的人说的比唱的好,我相反,我是唱的比说的好。”欧凯明出场第一句话便将全场气氛引燃,观众热情高涨。
当日活动十分火爆,分享会吸引了众多粤剧戏迷前来欣赏,还有从广西、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地区专程赶来的戏迷。
活动上,欧凯明围绕其四十余载的从艺经历,与众多热情的戏迷畅谈粤剧艺术人生,还现场演唱了《红的归来》《一把存忠剑》《刑场上的婚礼》等剧目中的经典唱段,赢得阵阵热烈掌声。
现场观众热烈鼓掌
分享会上,欧凯明和戏迷分别畅聊了其“少年艰苦学艺”“坚守粤剧艺术理想”“承传马、红流派艺术”“潜心授徒传艺”等从艺经历和心路历程,讲述了他对粤剧艺术的坚守与追求,分享了他与红线女老师的师生情,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粤剧人如何在艰难困苦中坚持粤剧艺术理想,从寻梦,到追梦,最终圆梦。
“有人说我一直那么认真为什么,难道粤剧离不开我吗,我说不是,是我离不开粤剧,我觉得我只要站在这个舞台上,我的人生价值才得到最大的彰显。将来我会把我所学的,也交给我们的徒弟和学生,让我们粤剧一代代传下去,让粤剧生生不息。”欧凯明在分享会上倾情讲述。
欧凯明在分享会上倾情讲述
当日,广州红豆粤剧团因为有外出演出任务,欧凯明的部分徒弟和团员未能参加分享会。伍韵飞、蔡金敏、马应龙、梁锦宽等徒弟和学生李嘉宜到场支持,分别在舞台上讲述了他们如何与粤剧、与欧凯明结缘,并在恩师面前演唱了部分粤剧唱段,充分展示了粤剧艺术传承生生不息的景象。
当日分享会还加入了提问环节,观众们争相举手提问,其中还有不少大学生观众反响更为热烈,他们热情地表达了对粤剧的喜爱之情,分别就粤剧传承、传播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发问,欧凯明都一一细心解答,并期望今后能有更多的青年观众关注粤剧,共同推动粤剧发展。
现场观众提问
活动后,有青年观众表示:“这是一场充满知识'内涵'和情怀的分享会。致敬欧大哥,感动万分,收获良多,希望未来有机会能更多的走进剧场支持。”
活动合影
【分享会精彩节选】
(一)少年学艺
我记得我13岁那年,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考上合浦师范文艺班的。我哭了1年,挨打了2年,才知道是学粤剧的。电影《霸王别姬》有几场戏是专门反映戏曲演员练功艰辛艰苦的。我就是像电影里这样过来的,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打的比电影里还厉害。练就戏曲的童子功,需要忍受常人难以承受的痛和苦。我记得我挨打最厉害就是翻,我们叫做小翻(就是后手翻)。老师说20个!打了20个后,我其实已经晕了,可能打了21个,我也记不清了,可能老师也记不清了,他以为我打了21个了,下来就打我两刀片。他说翻了几个?我说20个!20吗?再来一刀!记住了我为什么打你,我说20个就20个,以后在舞台上你要想好了,如果不按照这个规矩很容易出事!打完之后还要踹我一脚,踹到禾秆草里面。我们当时条件简陋,从农村拉了很多的禾秆草代替练功毯。
(二)艺术坚守
1984年香港电视剧《上海滩》进来,粤剧开始受到冲击,市场低迷,基本上没有什么戏可以唱。为了生存,我去唱歌,去歌厅唱歌。虽然我去唱歌去拍电视剧,但我一直割舍不了粤剧。90年代初的时候,我拍一部叫做《远征》的电视剧,在拍外景的时候我也坚持天天练功练嗓。最后把我们的导演感动了,当时就准备把我调去广西电影制片厂。就在我要调走的时候,我遇到了我的恩师红线女,她一个电报打到南宁来,还亲自到南宁找了有关的领导,才把我调来广州,调来广州红豆粤剧团,一直工作到现在。有一个画面我现在还记得,红老师向领导鞠躬,让他们放人。其实我有很多机会可以改行,但是一直舍不得粤剧,不舍得这个舞台。
(三)粤艺流芳
红老师把我调来广州以后,排了很多传统戏还有新编戏。其中最重要的是保留了马、红流派剧目。我排了《关汉卿》《搜书院》《审死官》等。我有一次演《搜书院》,演完下来之后,红老师很担心,她说你不要学的太像了,学的太像了我怕影响你的嗓子,她让我在承传流派的时候,是不要刻意的去模仿,去刻意往他身上靠,她说你可以学声韵,学腔调,但是我如果一点不像也不对,我还要做一个调整。我是红老师的学生,我更多传承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她给我的思想引导,是深深地影响一辈子的。包括我排《家》的时候,她就叫我看巴金的《家》《春》《秋》,把它看完之后,你要跟作者有一个对话,才能把这个角色演的好。
(四)传承发展
粤剧在世界各地传播甚广,粤剧界有句名言: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这是我亲身体会到的,我到过几十个国家去演出,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最温暖的画面太多了。我就有一种深深的感觉,粤剧是海外华人华侨的一种情感的纽带、友谊的桥梁,是他们的乡音乡愁。《刑场上的婚礼》的周文雍、陈铁军,20几岁就把自己的生命跟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绑在一起。我拍这个戏时非常感动,最后唱的那一段就是用了《楼台会》,每一次演到这个时候,不自觉的流眼泪,但是演员不能流眼泪的,但是情不自禁的。
我要感恩这座城市,感恩我们粤剧的前辈创造了粤剧,让我在这个舞台上去寻梦、追梦、圆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