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粤剧商业演出吸引不了多少观众,倘若在诸如观众断层、流行文化冲击、娱乐形式繁多等外在因素方面探究与应对,这无异于隔靴搔痒,甚至本末倒置了。
粤剧吸引不了观众的三大原因
粤剧在经济最活跃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反而滞销,这说明粤剧没有紧贴市场,或者缺乏紧贴市场必需的内动力。如今的粤剧,连一些常识性的、基本规律的东西都遗忘了,忽视了,又怎能吸引观众呢?粤剧吸引不了观众,其实原因并不是很复杂。
———同质化的演出供过于求。舞台上老是演不完的帝王将相;唱不尽的才子佳人;道不完的忠孝节义;说不厌的宫廷倾轧……同一种类型、风格的剧目演出繁复,这不是明摆着的供过于求吗?正所谓“龙肉食得多也会厌”。而艺术风格迥然卓绝的剧目,特别是以独特的视觉,精湛质朴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当下五光十色的生活,表现普罗大众思想情感、人生遭际并引起强烈共鸣,令人惊喜、“惊艳”乃至拍案叫绝的剧目难得一见。
———新编的剧目粗糙质次。有的为打造地方文化名片的剧目,题材内容根本不具备戏剧的特点;有的剧目只为应付艺术节戏剧节;有的剧目为在各类评奖中胜出;有的剧目是关系的权力的特殊身份的人的剧目……由于有政府拨款而快速创作,匆忙排演,最终戴上“获奖”或“重点”剧目的光环,显耀着领导、专家廉价的嘉许鼓励,粘贴着媒体随意涂抹的亮丽脂粉……这种以获得体制内的认可、奖励,拨款验收型编演的剧目,质量又能高到哪里去呢?靠行政“输氧保胎抢生”的剧目,注定是上座率不高的剧目。为什么?违背了艺术创作规律。
———剧目内容与普罗大众的生活隔膜。古往今来,只有那些真实地深刻地表现普罗大众的生活,从本质上反映他们的愿望、诉求的文艺作品,才会赢得人们的喜爱。当下的粤剧,内容多数缺乏时代特色,与普罗大众的现实生活十分疏离、隔膜,与他们的切身痛痒无关,孤芳自赏成为粤剧存在的常态……
改革完善粤剧的三大机制
什么藤结什么瓜,什么树结什么果。粤剧要赢得观众,机制的改革完善是躲不过的———
改革完善粤剧的扶持机制。在真金白银面前,理性不足以支持财政扶持粤剧的资金实现优化配置,也很难规避相关评议人员因爱好、素质等影响,造成剧目文本筛选失误。因此政府应把资金从以往补贴到剧目上改为补贴到新编剧目的票价上去,假如戏票在城市卖出去,给予每张票价若干成的补贴(农村演出的另订细则)。没有排出适销对路的好戏,就得不到政府补贴,卖票越多得到的补贴就越多。是驴是马到市场上遛遛就知道,公平又合理。如此,粤剧走市场,创作精品剧目才会有真正的内动力和推动力。
改革完善粤剧的奖励机制。对编创粤剧这种非同一般的艰辛劳动,给予足够的另冠名目的奖励支持是应该的。但以往艺术节戏剧节等活动,那种“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全都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奖励办法,不仅导致评判戏剧的艺术标准失范,而且客观上给人感觉,这些剧目都代表了剧种的最好水平。无疑,这对粤剧吸引观众又起到了反作用。
改革完善院团内部的公平竞争机制。省市所属院团人才济济,肩负着传承、发展粤剧的重任,充当着粤剧领头羊的作用。在当前政府还给予财政补贴的“走市场”模式经营中,更需要对其管理岗位、艺术行当岗位的竞争机制予以改革完善。目前这种不是终身制但几近终身制,行业内外都颇有微词的岗位人员配置模式,是不利于艺术创作艺术生产的。缺乏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岗位竞争机制,人类固有的那种惰性、懒性,安于现状的惯性,以及投机取巧的劣性,就会不断地销蚀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艺术创造性。粤剧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粤剧的繁荣和吸引观众才有根本的保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