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8日上午,荔湾区首届粤剧嘉年华活动在粤剧博物馆举行。广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摄
昨日,《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正式启动编纂,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建华、原市长黎子流、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陈笑风、倪惠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等出席。
系统整理粤剧表演艺术刻不容缓
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广新局、广东粤剧促进会、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护传统文化,近两年出台了一系列关予扶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的大环境下立项的,此项工程的开展正逢其时,它是在粤剧事业遇到了一个最好的发展机遇的情况下启动的,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也是粤剧界的一件盛事。
2016年12月24日,广州荔枝湾大戏台的粤剧演出。广报记者 邱伟荣摄
2017年9月9日,2017年广州市"羊城之夏-粤曲私伙局"大赛暨荔湾区"南国红豆"私伙局比赛在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举行。
图为参赛者在后台合照。广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摄
粤剧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因流传广泛,影响群众多而成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009年,粤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海外粤籍人群将粤剧传播到全世界,是记忆、是乡音、是乡愁。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粤剧艺术立足本土,博采众长,自成一格。在发展的历程中,出现了一大批蜚声中外的经典剧目,产生了许多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家,形成粤剧独特的表演体系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老一辈艺术家不断故去,从抢救粤剧史料,整理形成粤剧表演艺术权威教材的重要性和时间的紧迫性考虑,编纂和出版《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力求对粤剧的表演艺术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正本清源,旨在为表演者提供规范教材,为研究者提供标准依据,为粤剧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提供基础,为后辈留下宝贵的艺术财富。
2017年8月,粤剧红船走进北京路。广报记者 陈忧子 摄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干货有多少?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将把粤剧近百年最有特色的表演形式记载下来,对粤剧表演艺术进行追根溯源的梳理和整理,完整勾勒粤剧的表演程式,为粤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广泛进行调研,寻找和辨析最具代表性的粤剧表演规范;把传统经典代表作固化下来,成书要求文字规范、简明易懂,配图例说明,录音、录像作范本。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将填补粤剧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也是振兴和繁荣粤剧艺术、提升传统文化自信的直接体现。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主编倪慧英(资料图片)。广报记者 王维宣 摄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分为行当篇、唱念篇、做打篇、例戏排场篇、音乐锣鼓篇、化装服饰篇、戏谚篇等七大部分,使之能成为一部粤剧表演基础理论研究的教科书,既能为粤剧工作者提供表演规范,梳理出系统的知识,又能为研究者提供理论基础依据,同时扩大粤剧爱好者的知识视野,要求达到数字化、标准化、规范化、权威化,以文字及多媒体提供学习范本。从这个意义上说,《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是一部学习粤剧表演艺术基础入门工具书。因此,《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将填补我国粤剧表演艺术学术研究领域的多项空白,是对早前出版的《粤剧大辞典》的补充。它标志着研究粤剧、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优秀岭南文化又踏上一个新台阶。
本书为图文音像四合一的出版物,除卷首、第七篇及卷末外,其他篇章均设置纸质、光碟两种载体,故全书的装帧均按两种载体的格式进行设计。
本稿件转载自大洋网,由广报记者曾卫康报道,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