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人情歌93】从“怀人待月”到心怀天下,“红色”南音转眼也成怀旧之音
钟哲平

古元《春耕图》

古元《春耕图》

提到广府南音,我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清末明初的岭南风情。南音古雅的唱词、深情的曲调、苍凉的韵味,最能代表广府说唱艺术的精髓。

南音自清代开始流行于珠三角,历经数代词人、唱家的创作与演绎,留下了不少经典作品。

当南音发展到建国初期,随着意识形态与人们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的改变,出现了有别于以往“伤春悲秋”情怀的“新南音”,因其内容多为歌颂新政权,批判“旧时光”,情绪积极向上,欣欣可喜,不妨称为“红色”南音。

“红色”南音只存在过较短暂的时期,“进步”的紧迫感始终不是南音的基本色调,难有长久的生命力。“红色”南音中流行一时的作品,也许称不上广府南音的经典之作。但这些作品真实地反应了历史,反应了特殊时期的文艺创作理念,不可抹杀,不应遗忘。

深入民心的《沙田夜话》

其实也忘不了。

事实上如今不少六七十岁的老人,对于南音印象最深的是《沙田夜话》,而未必是《客途秋恨》。

《客途秋恨》的粉丝,要不就是年纪再大一点,生于民国的老者,要不就是七零后和八零后,看香港电影长大的年轻人。

粤曲名家陈丽英女士在番禺举办过数次南音讲座,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陈丽英邀请在座观众上台来试唱南音时,陈丽英问:“您想唱什么曲?我来伴奏。”很多人选的都是《沙田夜话》,声情并茂地唱起来!也有选《客途秋恨》的,但唱几句就说:“哎呀,唔记得歌词嘞!” 那些传世的南音经典《叹五更》、《祭潇湘》、《霸王别姬》等,则从来没有人“点唱”。《沙田夜话》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家喻户晓的作品,演唱者是广东音乐曲艺团著名平喉唱家李丹红。《沙田夜话》本是诗人韦丘写的一首新诗。韦丘找李丹红,希望她来朗诵此诗。李丹红认为把诗改成曲艺,更有表现力。于是《沙田夜话》就改编成以南音、木鱼为主要形式的曲艺作品,一搬上舞台,立即红遍珠三角,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

《沙田夜话》的走红,不能鲁莽地“归功于”意识形态。当时大部分古老的南音作品经过“破四旧”,确实不能演唱了。但没有了旧的,不等于新的就能取代。文艺欣赏是发自内心的个人情感,新的作品如果不美、不真挚,一样是不能“入心”的。《沙田夜话》的深入人心,还是因为作品好,唱者佳,体现了南音本身的抒情性。

《沙田夜话》描写的是珠三角沙田解放前后村民生活的对比。主角是生产队长李广英,戏剧冲突是沙田茅寮要不要拆。“说不尽欢夜沙田壮丽图景,且谈一个生产队长李方英,他新屋建成合家高兴,家人都说要把茅屋拆平,唯独是李方英不答应,他还要留下床铺被席共油灯,他说新屋好睡就怕难舒展,耐不时去茅寮住一晚才觉安宁。”这是多么有趣,多么亲切。

电台连播长篇南音说唱故事

著名粤剧编剧潘邦榛认为,《沙田夜话》的成功,还在于音乐表现形式的创新。“比如南音的变化,在《沙田夜话》一曲中,就有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将曲中农村生产队长一家几口的不同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同是‘二黄慢板’,在《琵琶壮烈歌》、《牧马人》等曲中都用上,但经过不同的处理,听来并不感到雷同,或悲或喜,或刚或柔,或人物情绪的骤变,都表现得十分真切。”(潘邦榛《李丹红的追求与曲艺的创新》)

那是一个短暂的“红色”曲艺繁荣时期,电台经常播放粤曲、南音新作。1962年,广东电台播出《长篇南音绝唱》节目,连播南音《王贵与李香香》,由潘邦榛撰曲,陈燕莺(1927-1999)演唱。

“房寂寂,风萧萧,李香香独坐叹无聊。王贵哥哥参军多时消息杳,爹爹当差远去似飘絮。恶霸二爷持势迫婚紧,孤零女子日子苦难描。有心要寻游击队,但那狗腿看守似凶雕,重重困住一小鸟,香香心内恨迢迢!……哥哥你,在何方?可知妹妹此刻思绪长。犹记你到我家同劳动,两人有意结成双。只是小曲好唱难开口,樱桃好吃未敢尝。后来大胆诉情在山岗上,都愿同甘共苦诚挚相帮。喜得游击队来家乡解放,红旗下面我俩结鸾凤。更记婚后三天你报名去,参加游击大队好主张,香香珠泪盈盈来远送,手巾分成两半表情长。”

这个故事分十几期连播,观众追着收听。那时的电台节目还不能上传到网络,错过了就没有了!

《王贵与李香香》的演唱者陈燕莺是著名平腔南音大师陈鉴的第四女,星腔名家,继承父业,也擅唱南音。她自弹自唱南音,用特制的竹片来刮奏扬琴,琴音如筝,配合醇厚流畅的声腔,或激越悲苦,或婉转迂回,令人一听难忘。

陈燕莺12岁就随爸爸和哥哥在番禺市桥卖唱,1953年加入广州曲艺联谊会。1958年10月,陈燕莺自编自弹自唱南音《歌唱农村新面貌》,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观摩汇演,获二等奖。“文革”前夕,陈燕莺受到打击,到街道服务站印刷社做装订工人。“文革”结束后,陈燕莺重返舞台。上世纪九十年代,陈燕莺多次赴港演唱星腔名曲及父亲陈鉴的南音名曲《闵子骞御车》和《周氏反嫁》。

陈燕莺的侄女陈丽英也是著名粤曲唱家、南音传人。她也演唱了不少新时期的南音作品。1982年以南音《橘颂》获得全国曲艺汇演二等奖。她还把祖父所创平腔南音的神韵运用到《挂绿悲歌》、《怀念敬爱的周总理》等现代粤曲中。

“叹五更”,什么年代都可以叹

南音、粤讴等说唱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反应不同的民俗风情和时代精神。这种“与时俱进”,其实一直没有停过。

在晚清时期,报纸上出现大量描写时事的南音、粤讴作品,对白话文学的促进起到重要作用。

南音作品的时代变化,可以“叹五更”体裁来说明。“叹五更”以短调为主,多为感怀身世的作品,明清木鱼书、龙舟歌中都有不同题材的“叹五更”。

清代何惠群《叹五更》,唱的是怀人之情。

“怀人待月倚南楼,触起离情泪怎收?自记与郎分别后,好似银河隔住女牵牛……二更明月上窗纱,虚度韶光两鬓华。相思泪湿红罗帕,伊人秋水为溯蒹葭……三更明月桂香飘,记得买花同过嗰度漱珠桥。君抱琵琶奴唱小调,或郎度曲我吹萧……四更明月过雕栏,人在花前怨影单。相思最是令人怕,薄情一去再逢难……五更明月过墙东,倚遍栏杆十二重,衣薄难禁花露重,玉楼人怯五更风……”

1963年,潘邦榛整理改编了清代《金山客叹五更》,由区少佳演唱。

“一更叹,叹句世界艰难,重洋远涉到金山……二更叹,想起上岸情形,苛查种种得人惊……三更叹,倍心伤,金山度日太凄凉……四更叹,心事解唔开,每念爹娘妻子都肠断几回……五更叹,问声天,做乜华工苦处讲唔完……”

就在去年,撰曲家刘荫慈创作了一首《“某局”叹五更》,则生动体现出当今的“反腐”热潮。

“初更明月照牢笼,独倚南窗望碧空,往日手中有权人敬重,身为局长势大财雄……二更才过月微光,照得我思潮滚滚意茫茫,记得少小读书心雄志壮,各科列前茅要为国增光……三更明月照天阶,追忆往事未忘怀,我初当局长尚得人信赖,奉公守法未敢踏错行歪……四更明月透过窗框,银光冷照我泪偷弹,我滥用职权成祸患,人家用糖衣炮弹向我攻关……五更明月影扶疏,思前想后叹奈何,妄想千万家财铸成大错,更要为儿子造个安乐窝,才有被糖弹来攻破,结果身败名裂泪滂沱!”

(乙未五月 近水楼)

红色说唱曲本集 “红色”说唱曲本集(图片来自孔网) 2015618195459369.jpg
广东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沙田夜话》曲本(图片来自孔网) 著名平喉唱家李丹红 著名平喉唱家李丹红 星腔名家、平腔南音传人陈燕莺 星腔名家、平腔南音传人陈燕莺 著名粤曲演唱家、平腔南音传人陈丽英
著名粤曲演唱家、平腔南音传人陈丽英

从“怀人待月”到心怀天下,“红色”南音转眼也成怀旧之音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