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区新桥街道保护和扶持粤剧粤曲,打造本土特色文艺精品,传承弘扬这一岭南文化


也许你不会成为艺术家,但这里的每个舞台,会让你渐具鉴赏粤剧粤曲艺术的能力;也许你不知道自己可以这么美,但只要站上这个舞台,你一定会领略和发现生活的美、戏剧之美。
新二社区粤剧小舞台是宝安区新桥街道“新桥艺萃”系列文艺演出的一个普通舞台。8月26日,新安、福永、松岗、沙井、公明等11个曲艺社的票友们齐聚新二粤剧小舞台进行联欢放声唱,这是宝安粤曲票友们今年开展的第一场大型联谊会。
《梦会太湖》《一江春水》《挥泪别南唐》……23首经典和现代粤曲,票友们展示出深厚的粤曲唱功,整场演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粤剧粤曲戏迷。
此外,每逢周末,在这个舞台都可见粤曲票友们陶醉地唱着粤曲。动听的旋律从丝竹管弦中流淌而出,吸引着慕名而来的市民驻足观看,用这样的方式快乐自己、愉悦他人。
“来这边一起唱粤曲的都是发烧友,且大多数是退休老人,他们是受粤剧粤曲熏陶的一代人,退休后经常聚到一起喝茶、唱粤曲,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每周相聚的活动。”新桥桥韵粤剧团团长罗惠芬告诉记者。

市民家门口就可“睇大戏”——这成为“新桥艺萃”文化品牌的缩影。

市民家门口就可“睇大戏”——这一幕,是新桥打造“新桥艺萃”文化品牌的缩影。今年,为保护和扶持新桥粤剧粤曲,传承延续这一岭南文化,丰富新桥社区群众的休闲文化生活,并让粤剧粤曲得到更好的传颂和发扬,发掘和打造更多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精品,新桥街道融合音乐、戏剧等生活中的各种艺术元素,整合本土民间五大粤剧粤曲团体(桥韵粤剧团、凯声粤剧团、凯声曲艺协会、万丰曲艺社、卓佩丽粤剧粤曲工作室),打造“新桥艺萃”文化品牌。开展粤剧粤曲进社区进企业,沿袭本土俗例在喜庆节日搭台唱戏,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睇大戏”,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自2016年12月新桥街道成立以来,已开展粤剧粤曲进社区8场,结合宝安区基层党群服务专项资金演出10场,粤剧周末茶座小聚会30次,粤剧进校园50课时。

500多年历史,新桥粤剧粤曲历史源远流长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深圳地区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粤剧在新桥街道最早出现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万家蓢村(万丰社区)理学家潘楫撰写《吕律图说》以后,万丰粤剧社约从15世纪成立,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早在100多年前,万丰和清平墟,逢年过节已有搭台请广州大班唱“大戏”的俗例。
目前,新桥街道内现有的粤剧团体有粤剧名家卓佩丽工作室、宝安区桥韵粤剧团(原万丰粤剧团、蚝乡粤剧团属于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凯声粤剧团、凯声粤剧社、万丰曲艺社等5个粤剧粤曲民间团体。

传承粤剧粤曲文化,新桥开创新局面

如何进一步弘扬新桥粤剧粤曲文化?自街道成立以来,新桥综合统筹各方资源,在传承粤剧粤曲文化的基础上以全新的发展模式开创出粤剧粤曲新局面。
首先,新桥在文化艺术中心小戏台成立粤剧粤曲体验中心,面向全社会常年免费开放,让市民在家门口可预约体验粤剧粤曲体验课,营造家门口的艺术氛围,让普罗大众“过把瘾”。如今,市民周末两天可在新桥街道文化艺术中心粤剧小戏台尽情享受粤剧粤曲体验日。
卓佩丽粤剧表演艺术造诣深厚,在宝安具有一定的戏迷基础。今年,新桥依托文化艺术中心开幕,粤剧小戏台对外开放,全新打造粤剧表演艺术家卓佩丽工作室,开展粤剧粤曲个人专场演出、公益讲座、业务指导等活动。
新桥是粤剧之乡,粤剧粤曲氛围浓,基础实。桥韵粤剧团、凯声粤剧团早已名声在外,为了吸引省港澳、珠三角地区粤剧粤曲团体、名家、票友汇聚新桥,新桥以“新桥艺萃”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吸引全国各地专业团队到沙井演出,培育良好观众,社区居民在家门口不但可以预约场地自娱自乐,还能观赏到来自全国各优秀剧团和各剧种的优秀剧目。

粤剧粤曲得以传承,必须后继有人。新桥街道从娃娃抓起,选择新桥小学作为试点,成立校园粤剧社。

粤剧粤曲得以传承,必须后继有人,从娃娃抓起。新桥街道在辖区内选择新桥小学作为试点,成立校园粤剧社。街道聘请专业的粤剧粤曲老师开班教学,并定期请名家指导。如今,首批“粤剧娃”9男12女已开始一周两次的粤剧基本功学习,深受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

鼓励少儿走出家门,鼓励各社团和个人出精品出成绩

新桥桥韵粤剧团在“新桥艺萃”系列文艺演出中演绎粤剧《红军赞歌》。

努力换来累累硕果。广东省宣传部、文化局、深圳市乃至宝安区每年举办各种粤剧粤曲比赛,新桥各曲艺社团均积极参加,并多次获奖。凯声曲艺社、凯声粤剧团每年参加深圳市粤曲大家唱、邀请赛等多次获奖。
为鼓励新桥各粤剧粤曲社团或学校积极参加各级比赛,通过比赛,交流技艺,提高水平,新桥鼓励少儿走出家门,参加“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以下简称小梅花活动),制定激励奖励机制,鼓励各社团和个人出精品、出成绩。各粤剧粤曲社团或个人参加比赛成绩优异的,由街道给予一定的奖励。

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提供得天独厚的“土壤”


新桥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是粤港澳大湾区一颗璀璨的明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殊的地缘环境和资源禀赋,造就了其独特的产业结构和人文风貌。
坐落于新桥街道新桥社区的曾氏大宗祠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建于清代年间,是深圳市现存建筑面积最大、建筑等级最高、建筑艺术最好的祠堂建筑之一。曾氏大宗祠集石雕、木刻、壁画、瓷艺等于一体,对研究深圳绘画艺术史、建筑装饰史、曾氏源流史、广府文化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与此相距不远的清平古墟则是一处文物相对集中、空间相对独立、风貌相对完整的古村落。古墟从清朝中期开始成为一个繁华的墟市,历史约有200多年,是“深圳四大名墟”之一。古墟里文物汇集,保存有清代永兴桥(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新桥粮仓(宝安区文物保护单位)、广安当铺(宝安区不可移动文物点)等,整体环境非常优美。
正是拥有丰厚的岭南文化和历史人文资源积淀,新桥对文化的传承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领悟和谋划。
如今,新桥正通过坚持文化兴街、彰显特色,全力挖掘古镇新韵。加快推进清平古墟改造提升,还原古墟风貌,再现古墟繁华;有序推进曾氏大宗祠、丰德书轩、洪田围古村落等古建筑群的规划建设,着力打造成广府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宝安历史人文的新名片。打造文化高地,依托深圳书城宝安城、大道文化公社等10多个高端文化产业,着力打造“一公里文化圈”。全面建设“古镇新韵、智造新城、绿美新桥”。


本稿件转载自晶报,由记者柯季、通讯员胡奎、潘惠茹、昌建摄影报道,仅作传递资讯之用,本网站不对转载稿件负法律责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